四力合一强产业脱贫攻坚奔小康发展脱贫富民产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紧紧围绕“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乡有示范园区、县有特色产业”目标,充分发挥企业拉动力、合作社组织力、贫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验】四力合一强产业,脱贫攻坚奔小康(全文),供大家参考。
四力合一强产业 脱贫攻坚奔小康
发展脱贫富民产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紧紧围绕“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乡有示范园区、县有特色产业”目标,充分发挥企业拉动力、合作社组织力、贫困户内生动力、金融撬动力作用,“四力合一”强产业、拔穷根、植富源,坚决打赢赤城脱贫攻坚战。
发挥“企业拉动力”
企业是发展产业的主体,是实现就业的载体,也是支撑区域发展的龙头。赤城县既注重培强县内企业,更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抢抓扶贫协作机遇,吸引京津企业落地赤城,拉动产业、就业和发展。
一是选准企业。围绕“5+2”主导产业体系,根据县、乡、村不同特点和群众需求,重点瞄准既能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更能拉动贫困户就业、入股增收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二商集团大红门科技牧业、康绿达食用菌、华耐农业、盛丰农业、鲜利科技等种养殖企业分别与乡镇、村委会、贫困户签订股份利益联结协议,吸纳贫困户就业 1.2 万人 ;新雪国冰雪小镇、海陀小镇、燕阳国际山地度假区等旅游项目,带动全县 32个村 1.8 万人稳定就业。马营乡引导树兵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在发展架豆产业的同时,发展肉羊养殖,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带动贫困户养殖。
二是用好企业。引导贫困户通过资产入股、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劳务入股等方式与企业共建经营主体,企业提 供 产 前、 产 中、产后服务,农户获得股金、租金、薪金多重收入。全县十大产业龙头企业,拉动 9086 名贫困户年人均保底增收 534 元;10 家重点旅游龙头企业,带动 9119 名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临时用工日均收入 120~150 元,固定用工年均收入 2 万元以上,带动周边农家院年均增收5 万 ~6 万元。其中,仅海陀小镇、童话小镇两个项目,直接带动及辐射 18 个村整体脱贫。全县 18个乡镇 232 个贫困村,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
三是扶持企业。着力打造“诚信政府、法治政府、效率政府”,服务跟着项目走,支持龙头企业打造制种育苗、净菜加工、特色养殖、观光旅游为主题的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出台《贫困户入股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及管理实施方案》,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2018 年筹资 7019.35 万元,筛选二商集团大红门科技牧业等 10 家企业建设 10 个产业示范园区,培强黑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10 个旅游龙头项目。环北京自然生态、环冬奥冰雪温泉两大旅游区,白河露天蔬菜、红河设施蔬菜、黑河特色养殖 3 个生态农业带格局日趋完善。目前,全县发展露天蔬菜 17.7 万亩,设施蔬菜 1.8 万亩,生猪年出栏 100 万头。同时,借力协同发展和对口帮扶,已成功引进北京市海淀区光翌量子科技产业基地、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产品、中关村翠谷科技园、秸秆生物质制碳基肥及绿色农业产业链等产业项目 14 个 ;与北京科委签订京冀“科技扶贫”协作帮扶项目协议 9 个,实施了一批农业科技扶贫项目。
发挥“合作社组织力”
赤城充分发挥合作社凝聚群众、对接企业的纽带作用,集合分散农户、集中分散土地、集聚分散资源、集成分散技术,与龙头企业共建经营主体、共享发展成果。
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合作组织。全县各乡镇、各村依托自身优势,成立专业合作社 556 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一家、省级示范社两家、市级示范社 17 家,带动辐射农户近 10 万人,其中贫困人口 18489 人。全县合作社主要有四大类 :种植合作社 337 家,养殖合作社 145 家,种养结合合作社 53 家,农宅合作社和供销农民合作社等其他专业合作社 21 家。合作社有效破解了“企业缺资源、农民缺资金”两难问题,目前,全县集中流转土地 16.67万亩,每个合作社平均带动农户 200 人,盘活了农村资源,实现了规模经营。
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贫困村成立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将扶贫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并入股企业,建立“企业 + 合作社 + 贫困户” “科研院校 + 产业基地 + 合作社 + 贫困户” “产业基地 + 休闲度假 + 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全县贫困户脱贫产业全覆盖。贫困人口务工收入人均年增收 550 元,流转土地人均年增收 390 元,效益分红人均年增收 760 元。
发挥“贫困户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是基础。赤城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统筹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关系,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是针对贫困户“不想干”问题,加强宣传引导,在交通干线、主城区、各乡镇、各贫困村,制作宣传标牌、标语、条幅。组织有奖问答、文艺下乡、专题演出等各类活动 80 余场,观众 5 万多人。通过村民“孝心款”、村级“补助款”、企业“爱心款”、社会“慈善款”设立孝善基金,弘扬“以孝立德、忠孝传家”风尚,激发正能量。
二是针对贫困户“不会干”问题,开展创业就业培训班、各类专场招聘会 10 余场,向贫困人口推送岗位近 4000 个,推荐到京津地区就业 3000多人。积极对接北京市海淀区,2018 年 3 月至 7月在县里组织大型劳务招聘会两场,提供就业岗位近 5000 个,并对贫困劳务人员进行免费培训。安排资金 2500 万元,聘用 6943 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护林员、禁牧员、防火员等(每人每年3600 元);在生态工程中,优先雇用贫困人口务工2000多人;使用光伏收益在贫困村设立公益性岗位,建立长效保洁员、宣传员、巡河员制度。
三是针对贫困户“不敢干”问题,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能人带动,以及帮扶责任人引导,帮助有一定能力的贫困户消除顾虑,发展产业。政府在给予扶贫产业、龙头企业政策支持的同时,要求其带动有主动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扩大产业发展规模,解决贫困户自主经营“抗风险能力差”问题。组织有能力的贫困群众到龙头企业就业,学技术、学管理,学成后自己独立发展产业。
发挥“金融撬动力”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赤城县始终高度重视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的主导作用,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投入,逐步构建较为健全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
一是强化金融对扶贫的支持力。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专项资金、涉农资金、社会资金捆绑使用,定点投放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与贫困群众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多渠引水、定向放水、精准覆盖”的扶贫投入格局。两年来,整合投入资金 3.32 亿元。同时,最大限度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制定《赤城县 2018 年金融扶贫推进工作方案》,撬动金融机构发放更多扶贫产业贷款。
二是强化金融对企业的撬动力。通过实施“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建立扶贫投融资平台、设立扶贫担保基金”等方式,撬动更多金融资本、企业资金投入扶贫产业。同时,推动金融机构实施特惠金融政策,放大金融对扶贫的支持力度 ;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方式,将扶贫资金投入设施农业、特色种养、光伏电站、乡村旅游等项目,具备条件的量化折股到龙头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近年来,累计争取金融部门惠企贷款1.66亿元。
三是强化金融对贫困户的吸引力。制定了《2018 年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机制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加快优化金融服务网络建设意见》等系列文件,加快推进小额信贷发放,大力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2018 年,发放“5 万元以下、3 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执行基准利率,县建风险金”扶贫小额贷款 487 笔 2446.9 万元。(作者系中共赤城县委书记)
推荐访问:脱贫 攻坚 奔小康 【经验】四力合一强产业 脱贫攻坚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