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六有”开拓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大塘路径”平塘县大塘镇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近年来,大塘镇突出造血扶贫主线,突出助民增收重点,以建机制、建台账、建示范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验调研】“三建六有”开拓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大塘路径”【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三建六有”开拓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产业扶贫“大塘路径”
平塘县大塘镇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近年来,大塘镇突出造血扶贫主线,突出助民增收重点,以建机制、建台账、建示范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坡上有茶、土中有药、圈舍有猪、林下有鸡、棚里有菌、洞内有酒“六有”工程,着力拨穷“根”、治穷“本”,形成了“三建六有”产业扶贫新模式,拓展了产业扶贫的新路径。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34.75%降至目前的28.27%,特色优势产业支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能力持续增强。
主要做法
(一)“三建”夯基础:干有目标、干有方向、干有举措。大塘镇把建立良性工作机制与示范带动紧密结合起来,既当好脱贫攻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又当好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实践者,通过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合力脱贫攻坚的良好工作局面。一是建机制,强化保障。针对产业扶贫投入资金量大、涉及面广的实际,建立了省州总体调度、县级具体指挥、部门(镇)协作落实的工作机制。县级层面实行县委常委挂职负责制和部门定点包干责任制,委派一名县委常委担任大塘镇党委第一书记,蹲点包干,不脱贫不脱钩;县、镇10余家部门(站所)500多名干部职工对全镇265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量化包保到人,实行周调度、旬督查、月推进,定期不定期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问题。二是建台账,精准管理。大塘镇建立村组产业发展总账,12个贫困村建立本村产业发展台账,摸清资源和产业家底,理清需要解决问题,制定产业发展作战图,明确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产业名称、产业规模、项目资金、年收益、覆盖贫困户、实施进度等,确保2020年前各村贫困户都能实现产业脱贫。驻村帮扶干部建立贫困户产业增收明细账,每个结对帮扶干部负责对帮扶对象的产业情况进行登记,全面了解贫困户产业现状,提出帮扶措施,明确帮扶发展的产业名称、发展措施、收益和脱贫时限等。三是建示范,引领带动。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让其他贫困村、贫困户“有样学样”。现已建成标准化茶叶种植示范基地、生态猪养殖示范基地、海花草种植示范基地、劳动技能培训基地等4个基地。如,2010年以来,在适宜茶叶种植的新光村建设标准化茶园,配套建设防护林、机耕道、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高起点、高标准发展生态茶叶产业,目前已成为省级茶产业示范园,茶园面积1万余亩;引进龙头企业投入5000万元在洋方村建设生态猪养殖基地,圈舍建设和防疫达国家标准,排放物实现零污染标准,品种上选择养殖黑毛猪,采取全熟食喂养方式,养殖周期在10个月以上,主打生态猪肉高端市场;引进龙头企业落户里中村建设海花草种植示范基地,建设规模为1万亩。
(二)“六有”强支撑:产有优势、产有特色、产有支撑。按照“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要求,大塘镇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贫困户需求,从2016年起计划用3-5年时间,推进“五个一”行动计划,即:建成1个10万亩省级茶产业示范园区、1个省级万亩海花草种植基地、1个10万头生态猪专供基地、1个5000亩中药材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每村有1个支柱产业,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产业发展广支撑,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一是坡上有茶。大塘镇常年云雾缭绕,气候、土壤等非常适宜茶叶种植,素有“高原茶乡·云上大塘”美誉。全镇茶园面积从2007年的0.72万亩发展到现在已超过10万余亩,其中可采茶园达5.2万亩,涉茶人口达1.1万余人。引进和创办茶企15家,培育涉茶农民专业合作社18个,其中,已建加工厂房10家,已取得“三品一标”涉茶企业、合作社8家,开通电子商务平台5家。在黔南州第四届斗茶大赛中荣获5金3银6铜6优质20个奖项佳绩。二是土中有药。引进龙头企业带动种植海花草和中草药,扩大种植面积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目前,海花草种植初见成效,一期种植2000余亩已全面完成,第二期正有序推进。基地建成后,辐射带动12个村种植2万亩,带动贫困户786户3528人。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承包管理、合作分红等多种方式,贫困户人均年增收可达5000余元。引进药材公司发展白芪白术等中药材种植,公司提供种苗、肥料,负责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群众负责栽种和管护,采用白芪白术套种模式,以短养长(白芪三年才可收成,白术一年收成),收成后,公司按协议价统一回购。目前,种植面积3800亩,带动4个贫困村231户贫困户。三是圈舍有猪。大塘镇属于麻山地区,当地群众还保留着煮熟食喂养黑毛猪的生态养殖方式,出产的猪肉深受贵阳等城市居民的欢迎,近年来市场需求大幅提升,市场售价明显高于饲料猪的价格。平塘县对按要求生态喂养黑毛猪的贫困养殖户,按每个贫困人口补2头黑毛猪、每头猪补助1500元的标准给予养殖补助,2017年首期实施17个合作社5万头生猪产业扶贫项目,直接带动全镇2043户6877名贫困人口。四是林下有鸡。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创建绿壳蛋鸡10万羽的茶园、林园饲养培训基地,按企业(公司)统一提供鸡苗、饲料、技术服务、疫苗药品、保价回收销售(五统一)管理模式“以养代训”,贫困户在养殖过程中通过学习培训成为养殖能手,实现脱贫致富。一年后养殖户离开基地自行发展,基地养殖户不断更新,使之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孵化园”,目前基地建设正有序推进。五是棚里有菌。大塘镇气候、土壤非常适宜食用菌的生长,大塘普通野生菌在贵阳市场可卖到120元/公斤。2016年大塘镇引进1家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农户(贫困户)+基地”的经营模式,由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产品由公司保价收购,带动贫困户发展。目前,在公司的带动下56户贫困户办起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湖南靖州、广西南宁、云南砚山等地。2017年产值近300万元,纯利润100余万元,户均产食用菌3300袋,每户增收达2万余元。六是洞内有酒。大塘镇是苗族聚居区,有酿制泡糟酒的传统,苗族泡糟酒品味工艺独特,享有“苗家茅台”美誉,产品物美价廉,供不应求。2016年,大塘镇扶持创办洞藏泡糟酒公司,采取“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村集体和农户(贫困户)通过水资源及土地入股,企业、农户(贫困户)、村集体按7:2:1比例分红。2017年预计产量10万公斤,年产值将达到760万元,年纯利润352.8万元。48户贫困户分红可达71.6万元,户均分红可达1.5万元。
取得成效
(一)特色产业规模拓展。通过示范带动,大塘镇六大产业规模迅速得到扩大,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除已建成10万亩茶园外,还发展中药材种植0.45万亩、饲养猪8000头、栽培食用菌10万棒、生产泡糟酒5万公斤,初步建成连片200亩以上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5个,规范养殖基地1个。
(二)生产要素聚合提速。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加强和巩固了农户、村集体与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之间的合作关系,资源、资金、劳动力要素由“散而弱”向“合而强”转变,聚合效应得到明显释放。目前大塘镇共有企业22家,家庭农场18个,辐射带动农户4836户19052人,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带动3000余人就业。
(三)农民收入增长加快。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生产、务工等方式,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起了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户增加收益。如,海花草种植项目积极探索老百姓以土地入股和贫困户返租管理模式,流转贫困户土地3400亩,涉及贫困户180余户810人,带动贫困户参加务工,实现户均增收3.4万元。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71.21元,同比增长9.7%。
经验启示
(一)推进产业扶贫,需要创新组织机制。各级干部是推动脱贫攻坚的引领力量,广大农民群众是精准脱贫的主体力量,引导有力、主体发力,是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平塘县突出问题导向,突出整改落实,突出干部作风,建立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强化领导干部的主要责任和扶贫工作者的直接责任,加大在扶贫工作中考核干部的权重,在一线把干部考实,把干部用好。事实证明,干部选拔过“扶贫关”的选人用人机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明显增强。
(二)推进产业扶贫,需要强化利益机制。生产和销售的连接,就是利益共同体的组合,是产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载体。平塘县引进企业带动贫困户饲养黑毛猪,贫困户交由企业代饲代养,出栏后可按6︰4比例分红;由贫困户自养黑毛猪,公司负责进行回收等举措,有效处理了效益与利益、共赢与共享的关系,实现了企业乐意、群众开心。事实证明,通过流转土地、入股、代饲代养、务工、种苗供应和保护价收购等多种方式加强合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不仅能够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收入、务工收入,还能够大大降低贫困户产业发展风险。
(三)推进产业扶贫,需要推动优势转化。物尽其用是产业扶贫的最大资源,盘活各类生态、生产、生活资源,是农村发展的“金山银山”。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离不开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要把贫困村的生态、土地、气候甚至空气等资源禀赋情况摸清核准,还要考虑到贫困户产业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弱的问题,能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宜加工则加工,不搞“一刀切”。
(四)推进产业扶贫,需要做好内外联动。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用活外援是产业扶贫的高效机制,必须借好势、用好势,才能趁势而上。要切实把握好省、州、县、镇、村五级联动机遇,争取上级领导和部门为发展扶资、扶智。要应用好现有资源,通过宣传发动和利益连接等方式吸引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发挥企业资金、经营管理等优势,推动产销连接,实现发展“双赢”、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