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是人类各种组织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近百年来,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所形成的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统称为管理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疫情应急管理存在问题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疫情应急管理存在问题4篇
【篇1】疫情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基层医院疫情报告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梅江区妇幼保健院预防保健科 邓秋红
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和管理的基础, 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信息。疫情报告的及时与准确, 是发挥传染病防治效果的重要前提, 因此疫情报告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传染病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疫情管理的内容和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抓好医疗单位的疫情报告是降低漏报率的关键,而基层医院在疫情报告中起重要作用。现就基层医院疫情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1、存在问题
1. 1 管理措施不力。基层医院虽然有管理制度, 疫情登记有关资料基本齐全, 有专人从事疫情管理工作,并定有相应的奖惩制度。但对基层医院而言, 疫情报告虽是上级卫生部门年终检查内容之一, 但由于它不能象临床科室一样给医院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导致有些临床医生和科室主任不够重视, 疫情报告奖惩制度流于形式,未与疫情报告质量考核挂钩,对医务人员无激励与制约, 给疫情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1. 2 医务人员思想不重视。部分医务人员缺乏大卫生观念,存在着重临床轻预防的思想,对传染病的疫情报告认识不到位,认为与自己的工作关联不大,甚至有人认为登记门诊日志与报告疫情是一种负担,还有部分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法》与《实施办法》不了解,对疫情报告范围与时限不熟,导致漏报、迟报。
1. 3 门诊日志、 化验登记及疫情报告卡填写项目不全。( 1)部分医务人员门诊日志缺项、 漏项严重, 如就诊、 发病日期、 职业、 初复诊或诊断等项目不填或填写不全。( 2)化验登记本未注明化验者性别、 年龄及开单医生名字。( 3)疫情报告卡填写不完整,出现地址、 户口填写不全,发病日期、家长姓名、诊断依据漏填等。以上现象给疫情漏报检查带来不便,甚至使传染病的疫情报告漏报调查工作无从查起。
1. 4 门诊日志书写不规范。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1)一些门诊医生字迹缭草, 龙飞凤舞, 根本无法辨认是何诊断。( 2)初复诊概念不清,认为病人只要在医院就诊过,不论何病再次就诊都属复诊,故出现一些门诊日志上全部都是复诊的现象。( 3)职业、 诊断千篇一律或不规范, 如个别医生的门诊日志登记本上职业一栏全写“无”、 诊断全为“ 上感”,这些情况都给漏报检查带来一定困难。
1. 5 疫情迟报、漏报。主要原因如下: ( 1)医务人员思想上不重视,门诊日志登记不全。( 2)将初诊误为复诊。( 3)有关化验单未及时反馈给开单医生, 或由病人自行拿走,医生不知化验结果,如医生诊断为肠炎、 阴道炎, 而经查化验室登记发现应为痢疾、淋菌,则由此造成人为迟报、漏报。( 4)部分医务人员认为疑似病例未确诊而不报, 从而导致迟报、漏报率增加,给疫情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2 、管理对策
以上问题客观地反映了基层医院疫情报告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2. 1 领导重视, 提高认识。为搞好传染病管理工作,提高疫情报告质量,各级领导要提高对疫情报告工作重要性认识, 要认识到包括疫情报告在内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是一项涉及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 它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文明的体现, 它不是某个机构能够完成的任务,各级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对传染病防治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各部门要通力协作, 齐抓共管,医院领导要认识到传染病管理所产生的效益反映在整个国民经济的顺利增长和国家的公共安全, 而不是直接以经济效益来反映。要重视医院防保科的组织建设, 并从人、 财、 物各方面给予一定支持,以保证疫情工作的顺利开展。2.2 在职医务人员的普法教育, 在医护人员中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的学习教育,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执法的自觉性,强化预防意识,明确职责,在医务工作中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操作规程,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以及致病性微生物的扩散。 2.3 岗前培训 我院对每年新分配来的医生进行传染病管理的岗前教育,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的规定,学习各种规章制度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要求,并定期到临床检查考核。2. 4 加强学习,完善制度。发动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传染病报告实施办法》, 加强疫情报告知识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疫情报告意识, 并把这种学习活动纳入每年的岗前培训, 同时完善疫情管理制度, 明确首诊首科负责制, 责任到人,将疫情报告制度做为科室质量管理考核与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严格与奖惩制度挂钩, 做到有章可循。
2. 5 建全登记,杜绝漏报。对基层医院疫情报告进行规范管理, 统一门诊日志项目, 并提出规范化要求,建全门诊日志、住院登记、化验室登记、传染病病例登记和疫情报告卡, 责任疫情报告人严格按照报告时限上报各种疫情, 采用专人负责,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坚持自查制度和奖惩制度等,提高医务人员疫情报告工作主动性,不断完善、 增加疫情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杜绝漏报,提高疫情管理质量。
2.6在预防保健科的督导下,检验科、放射科等辅助科室也更深刻了解如何发挥疫情处理中的作用,发现传染病阳性结果,立即向送检临床科室发出报告;若发现甲类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阳性结果在向送检科室发报告的同时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为防止疫情漏报多设了一道防线,有效地提高了传染病及时报告率和疫情处理率。
2. 7 加强监督, 依法管理。卫生部门严格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 加大法制管理的力度,加强各级政府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加强对各级医疗单位传染病报告的日常管理, 加强检查基层医院疫情报告的落实情况, 确保基层防保组织最基本的工作经费和主动监测工作的开展,强化监督执法力度,对疫情报告实行规范化、 制度化、法制化管理, 使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强化对传染病的管理,提高防治水平,是预防传染病发生、传播的有效手段。通过抓医院传染病报告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控制度,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类传染病的流行态势,有计划地预防、控制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发生和流行,将传染病控制在一定水平和把暴发疫情消灭在萌芽之中。
参 考 文 献 [1] 李革莉 桂林市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现状调查[J] 职业与健康,2004,20(1):86~87 [2] 方艳,李灵辉,李东悦,等 广东省2001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质量评估[J] 华南预防医学,2003,29(1):37~39 [3] 杨宏伟 1809张法定传染病报告卡填报时限统计分析[J]
【篇2】疫情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浅谈我国危机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现代社会公共危机频繁出现,这不仅给我国政府带来了更多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和经济上的压力,也逐步暴露出了我国危机应急管理的弱点。本文分析了我国危机应急管理的现状和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加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危机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政府等危机管理主体,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除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减轻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应急管理阶段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对于无法避免的危机事件,政府必须采取应急行动,尽可能迅速控制危机,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于已经遭受危机侵害的群众要立即组织紧急救援。应急管理一旦发生失误和错误,就会给民众造成极大的损失,政府的错误和失误往往会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弹,甚至引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一.我国危机应急管理的发展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自古有之,但长期以来,我国都没有形成一套专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且区别于政府常态管理体系的非常态应急管理体系。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从2003年开始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2003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为应急管理具有经验性、临时性。1949年以前,我国在自然灾害、瘟疫、饥荒等预防和应对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总体来讲,治标的多、治本的少,而且在人治条件下,并不注重制度性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于自然灾害的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多。针对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安全与社会秩序的事件,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些管理体制以及各种办法。但同样没有形成一套专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且区别于政府常态管理体系的应急管理体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工作表现出明显的经验性和临时性特点。
(二)2003~2007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为应急管理制度化和专门化。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在该阶段的第一个里程碑。
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就开始编制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2005年年初,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到2005年年底,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构建完成,这是该阶段第二个里程碑。
2006年,政府开始编制并组织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该规划的发布和实施,是应急体系建设在该阶段的第三个里程碑。
(三)2007年9月至今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逐渐发展与完善,走向系统化。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二.我国危机应急管理现状
多年来,我国的应急管理取得了很大成就,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基本建立,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善,应急队伍体系初步形成。但是,当前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我国目前尚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因此我国的应急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相关法规缺失
从我国法律建设的实践来看,现已制定了应对国家安全的《国防法》,应对社会动乱的《戒严法》,应对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和《消防法》,应对安全事故的《安全生产法》,应对公共卫生的《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2006年1月8日国家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共106件,基本上标志着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依旧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权威性的应急法律保障不足,因此无法满足危机管理的法律化及制度化要求。
(二)公共危机预警体系不够完善,危机预案缺乏评估和演练
危机预警,是指组织对危机的诱因和征兆进行事前检测和评判,并作出危机警示的管理行为。应对危机的最佳方法就是努力将引发危机的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建立完备的危机预警体系至关重要。危机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然而由于平时地方政府对于危机预案草草应付,并没有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预案,更谈不上对危机预案进行必要的评估和演练,这就使得危机预案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和不足,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不强,在应对危机中的作用大大削弱。
(三)公民危机意识淡薄,沟通与共享信息不足
由于我国整个社会公民的危机意识淡薄,大众不知道灾害来临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自救、逃生。而且,我国目前客观存在着缺乏信息资源共享的情况,并且信息之间也缺乏互通互联的情况,这些都影响着应急信息报告的标准、程序、时限的准确性。
三.解决我国危机应急管理问题的对策
公共危机具有非预期性、巨大的危险性、紧迫性、不确定性,要成功地战胜危机,常常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社会的运行也会暂时脱离正常状态而进入一种非常状态。
(一)加紧出台应急法律法规,逐步实现危机管理法制化
随着2006年1月8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2009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一定程度上为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但我们还需要制定更多的相关法律来健全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从而推动政策的法制化。同时,虽然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也根据不同种类危机的预防和处理制定了一些相关法规条例,但是它们大多综合性不强。因此,我们还需要将涉及危机管理各个部门各自独立的法律法规加以整理,归纳总结出一部全国性的综合性紧急状态法律。
(二)加强危机应急预案的制定、评估和演练,不断完善危机预警系统
制定完善的危机应急预案在应对危机中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首先,会缩短危机决策时间。在面对危机时时间非常急迫,如果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决策者就不必重新制定方案,能够根据发生危机的基本特征,寻找最优方案直接执行,这将为应对危机争取大量的时间。其次,会让危机决策更加合理和科学。预案是预先制定的,因此人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制定预案并对其不断改进,使其不断完善,这使预案更加的科学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最后,会减少危机决策者的心理压力。面对危机时,决策者顶着巨大压力,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有完善的预案作为支撑,则可以减少危机决策者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错误的可能性。
(三)加强公共危机信息发布的制度化
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的目的是,既要让民众对公共危机事态的程度和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又要使他们了解决策者为化解危机所做的各种努力,使民众保持情绪稳定,减少决策者面临的压力。因此,一要制订规范化的信息发布制度;二要掌握好信息发布的时机,让公众在第一时间内了解事件的真相;三要对发布的信息进行科学的解释,避免公众引起恐慌;四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主力军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到突发性事件变化发展的复杂性,充分利用其他信息发布渠道,以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及时消除公众疑虑,安抚人心。
应急处理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尽快战胜危机,二是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尽量不侵犯或少侵犯群众的利益,在应急管理中不得已侵犯了个人的权益,应当合理给予补偿。在危机应急管理中,政府要能够做到迅速决策,协调八方,在最大限度保护好人民利益的情况下处理好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王茂涛 著《政府危机管理》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1版
2.黄顺康 著《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
3.王宏伟 著《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第1版
4.蔡志强 著《社会危机治理 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5.朱力 韩勇 乔晓征 等著《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第1版
6.王延章 叶鑫 裘江南 王宁 著《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关键技术、案例》科学出版社 2010年7月第1版
【篇3】疫情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重大动物疫情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王文杰来源:《各界·下半月》2019年第02期
摘要:随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的不断加大,动物疫情处理工作也随之加强。疫情档案管理作为疫情处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高度重视。本文简要阐述当前重大动物疫情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希望对提升重大动物疫情档案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重大动物疫情;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重大动物疫情处理档案作为重大动物疫情处理工作的重要见证,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疫情处理过程中,充分认识疫情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推动疫情档案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开展,对推动重大动物疫病科学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大动物疫情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疫情档案管理应当涉及疫情处理和档案管理两支队伍。在疫情处理过程中,两支队伍均应兼顾档案工作,重点做好资料收集工作;疫情处理完结后,档案工作应转为以档案人员为主,重点做好归档接收工作。两支队伍均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重大动物疫情的特点是突发、传播迅速,要求发现及时、反应快速、处置果断、科学有效,强调的是步调一致、快速高效。但是,作为疫情处理的重要环节,档案工作明显滞后,档案资料收集普遍不系统。另外,疫情处理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很少接受疫情档案专业培训,很少同步参与应急演练,很难在工作中实现有效协作,也直接影响疫情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工作机制急需完善
动物疫情档案应当客观体现疫情处理全过程。但在部署动物疫情处理工作时,并没有同步部署档案业务工作,致使动物疫情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未能形成有效联动。多数情况下,疫情处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往往在疫情处理完结后才开始进行,这导致疫情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分散在各级兽医工作部门,在没有形成有效协作机制的情况下,最终很难形成完整有效的疫情处理档案卷宗。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重大动物疫情处理工作的缺憾。
【篇4】疫情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作者:白路峰;高鹏斌
作者机构: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分公司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年:2014
卷:000
期:012
页码:1-4
页数:4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应急管理;问题;对策
摘要:为了实现最大化降低公共事件带来的损失,具有高效的应急管理已经变成当前各级政府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责。为了更好的促进以上目标的实现,建立健全国家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应急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已经相关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