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对黄山茶区茶园主发害虫种类和危害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根据地区内茶树害虫危害和茶园管理特点,结合当前病虫害防治新宗旨,分别从农业防治、物理诱控、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等技术领域对茶园主发虫害的防治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害虫种类;危害特点;防控技术;安徽黄山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3-0127-02
据统计,我国常见茶树害虫种类有400多种,其中主要的有50~60种,常年造成茶叶产量损失约15%[1-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在2010—2011年对主要产茶区茶园有害生物种类调查发现,茶园有害生物总计发生154种,其中虫79种、病32种、草39种、鼠4种,以茶树害虫种类最多、危害最大。黄山茶区是安徽省重要茶叶产区之一,是全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的原产地。该地区因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较丰富,气候与生态条件均适合茶树生长,但良好的气候条件也为茶树病虫害繁衍和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黄山茶区所辖三区四县茶树虫害在各区县的发生分布和危害存在差异,根据近年茶园害虫普查和系统调查结果,其中以灰茶尺蠖(原茶尺蠖)[3]、小贯小绿叶蝉(原假眼小绿叶蝉)[4]、茶毛虫、黑刺粉虱、茶丽纹象甲等几种害虫危害较为严重,整体危害水平呈中等偏重。为了增加茶叶产量和经济效益,对病虫害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很容易造成农残超标。因此,根据茶树主要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特点,提出正确合理的植保技术,对于黄山茶产业的健康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主要害虫种类与危害特点
黄山茶区近年主发害虫2种,分别是灰茶尺蠖和小贯小绿叶蝉;其次根据各茶区的小环境特点和茶园管理水平,在部分年份呈中等甚至偏重发生的害虫有茶毛虫、蚧类、茶黑刺粉虱、茶丽纹象甲、茶橙瘿螨、茶椰圆蚧等。有些害虫往年田间虫口基础甚少,但个别年份会大暴发,如2011年黄山徽州区部分茶区茶粉蚧发生极为严重,2015年祁门茶区茶树椰圆蚧呈中等偏重发生等。因此,应重视并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适时科学防治。
1.1 灰茶尺蠖
黄山茶区1年发生5~6代,发生较重,是茶树主要食叶类害虫。越冬代成虫多出现在3月中下旬,第1代幼虫发生于4月中下旬,防治中以第1代幼虫2~3龄期最为关键。以蛹在树冠下表土内越冬,4—11月均有发生。以幼虫取食茶树蓬面嫩叶为主,发生严重时可将成片茶园食尽,严重影响茶树的树势和茶叶产量。
1.2 茶毛虫
1年发生2代,一般以春、秋2季发生重。3龄前常数十头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上表皮呈半透明黄绿色薄膜状,3龄后开始分群迁散危害,咬食叶片呈缺刻。体毛有毒,严重影响茶农的田间工作。
1.3 小贯小绿叶蝉
经种类鉴定,明确了我国茶区小绿叶蝉为小贯小绿叶蝉(原假眼小绿叶蝉),黄山茶区1年发生9~11代,世代重叠十分严重。小贯小绿叶蝉在黄山茶区全年有2个发生高峰,第1个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主要为害夏茶;第2个高峰期在8月上旬至11月上旬,对秋茶危害极严重[5]。以成、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或芽叶汁液,获取养分与水分,芽叶受害后表现凋萎,叶缘变黄枯焦,叶脉发红,生长停滞硬化,甚至脱落,受害严重的芽叶制茶易碎、味涩、品质差。
1.4 茶丽纹象甲
1年发生1代,成虫5月中旬开始羽化出土,5—6月为成虫危害盛期,近年在黄山茶区危害程度逐年上升。幼虫栖息土中咬食须根,成虫咬食新梢叶片,自叶缘咬食,呈许多不规则缺刻,甚至仅留主脉,对夏茶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1.5 茶椰圆蚧
1年发生3代,第1、2、3代若虫孵化高峰期分别发生在5月、7月和9月。以若虫和雌成虫固定在成叶和老叶的背面吸取汁液进行危害。近年在黄山祁门茶区常有发生,受害茶树大量落叶、枝梢枯死,翌年发芽极少,芽叶瘦小,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2 茶树害虫防控技术
2.1 重视农业防控,优化生态环境
2.1.1 选择抗性品种。品种是农业防治的基础。对于新建茶园而言,所选品种应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表现出良好的抗性,有较高的产量,适制性强。目前,在安徽省大力推广并具有良好性状表现的茶树品种有凫早2号、农抗早、舒茶早、浙农113、迎霜、石佛翠、黄金茶、安徽3号等,这些品种都经过当地试种,长势良好,可以放心引用。同时,还应注意品种的搭配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如“草—茶—树”的“低—中—高”生态栽种模式,尽量避免大面积单一栽种,以丰富茶园群落结构。
2.1.2 采摘与修剪。采摘与修剪可以人为带走许多栖居在茶树蓬面与枝条上的病虫,具有一定的压低虫口基数和减少病原物的作用。如轻修剪可以直接带走栖集于茶冠表面的小绿叶蝉、茶蚜、茶卷叶蛾、尺蠖幼虫、茶毛蟲幼虫及害虫的卵粒等(剪去的枝条需及时处理,可就地挖坑翻埋等),同时修剪可恶化偏向趋嫩习性害虫的食料条件。另外,秋末轻、重修剪可明显压低越冬害虫的越冬基数,对于受害严重的茶园,要及时采取深剪,甚至台刈,剪下的枝条要及时清出茶园,集中销毁。
2.1.3 翻耕与培肥。秋末结合施基肥,对茶园进行翻耕,及时排灌,加强水分管理。翻耕松土可以人为破坏一些在茶树根际表土下结茧化蛹的害虫的越冬环境,如尺蠖蛹、茶毛虫、茶刺蛾茧、茶丽纹象甲幼虫或蛹等。另外,科学施肥不仅关系到土壤改良和茶树生长发育,也间接影响虫害的发生。例如偏施氮肥,改变了茶树体内的碳氮比例,有利于蚧、螨、蚜类等吸汁性害虫和茶毛虫、茶卷叶蛾、尺蠖类、刺蛾类等食叶害虫的发生繁殖。因此,建议施用经过充分熟化的农家肥和饼肥,为来年茶树抗病虫打下基础[6]。
2.2 加强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一种清洁、安全、有效的植保手段,对茶园害虫虫口数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一直应用于各类大田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田间防治,其主要手段有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信息素诱杀、辐射不育等。但是在使用时要根据主发虫害的种类优化选择,目前针对茶树害虫灰茶尺蠖和小绿叶蝉研制出的窄波LED灯,可有效降低对天敌的引诱,但是在田间使用时要根据目标害虫设定合适的光源悬挂高度。
2.2.1 灯光诱杀。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对茶园害虫进行诱杀,对茶树害虫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目前常用的为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其对灰茶尺蠖等鳞翅目成虫和小绿叶蝉等同翅目成虫具有极好的诱杀效果。有研究表明,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的茶园与非诱杀茶园害虫数量存在一定差异,防治效果达到81.4%[7]。因此,在茶园推广使用窄波LED杀虫灯诱杀害虫,不仅诱杀效果明显,而且可减少或避免因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害虫产生抗药性、药剂残留问题以及人、畜中毒等事件的发生,值得在各大茶区推广应用。另外,对诱杀害虫种类、数量进行统计分析,也是害虫预测预报的一个重要手段。诱虫灯田间安装密度一般为每1.33~2.00 hm2安装1盏,山地茶园一般一个视野范围内1盏。
2.2.2 色板诱杀。利用害虫对不同颜色的偏嗜性进行诱杀,如小绿叶蝉和茶蚜对黄色、茶黄蓟马对蓝色等均具有较强的趋性。结合在色板上涂抹相应的性信息素,诱杀效果明显提升。因此,在适宜的时期,根据茶园虫害发生种类,安装相应的色板,可很好地控制茶园虫口数,同时也是有机茶园害虫防控的主要措施之一。对色板上的虫头数进行统计分析,可作为相应害虫预测预报的辅助手段。色板茶园内安装数量一般为300~450片/hm2。
2.2.3 人工捕杀。人工捕杀是一种传统的消虫方法,主要是利用害虫特殊的生物学习性适时捕杀。如茶毛虫卵成堆产在茶树叶背的特殊习性,结合采茶可以摘除有卵叶;另外,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利用闲时结合茶园管理,摘除叶背越冬卵块;利用其幼虫1~2龄群集在叶片背面,被害状极易发现,可以将带虫的枝叶剪下,就地踩死或携出茶园后消灭。又如蓑蛾类可在冬季或早春结合茶园管理,随手摘除虫囊。
2.2.4 性信息素诱杀。性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特别是对鳞翅目害虫防治中应用较广[8],与化学防治相比,性信息素引诱剂具有针对性强、灵敏度高、安全无毒、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21世纪害虫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9-10]。目前,已在大田应用的性信息素有茶毛虫性信息素、茶尺蠖、灰茶尺蠖性信息素等。但在虫口密度过高的情况下,性引诱剂的效果会受到限制,这是性信息素防治的共同特点。因此,在害虫暴发成灾的茶园中防治效果欠佳,应与其他无公害防治方法结合作用,最终达到降低虫口密度的目的。如茶园使用尺蠖类性诱剂时,在成虫发生期建议安装密度为60~75个/hm2,每25~30 d更换1次诱芯。
2.3 推广生物防治,保护天敌资源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的发生或减少危害的方法,一般是指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以菌治草、转基因育种、性信息激素等方法。具有不污染环境、对人和其他生物安全、防治作用持久、产品无残留、对病虫的杀伤特异性强、易于同其他植物保护措施协调配合并能节约能源等显著优点,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对绿色食品需求增加的形势下,大力推广与研发新的生物防治技术至关重要。
茶园害虫的天敌大致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为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和病毒;第二类为寄生性天敌,如赤眼蜂、缨小蜂、姬小蜂、绒茧蜂等;第三类是捕食性天敵,主要有草蛉、螳螂、蜻蜓、猎蝽、步甲、瓢虫、食蚜蝇、蜘蛛和食虫鸟类以及青蛙、蜥蜴、壁虎等。其种群若相对稳定,对茶园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较明显。因此,应大力推广生态茶园建设,调整茶园种植结构,丰富茶园生物群落,充分发挥自然控制作用。目前,茶园常用的生物农药有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类等。
2.4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农药残留
在充分利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相关防治手段的情况下,田间虫口数仍处于经济阈值以上,常规茶园和无公害茶园可以适当使用化学农药压低田间虫口数,并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但绝非完全消灭害虫。另外,不同类别茶园农药使用具有严格要求,如有机茶园严禁施用任何化学农药。无公害茶园禁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和明文规定的茶园禁用农药品种有阿维菌素、滴滴涕、吡虫啉、啶虫脒、氰戊菊酯、甲胺磷等。另外,利用化学农药防治需根据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选择合适的时期用药,如灰茶尺蠖的防治指标为幼虫量达7头/m2,在2~3龄幼虫期用药较合适。小贯小绿叶蝉防治指标为:第一峰百叶虫量超过6头,第二峰百叶虫量超过12头。
本文着重介绍几种目前茶园可用农药及使用量:①苏云金杆菌(Bt)。含活芽孢100亿个/g Bt可湿性粉剂1 125~1 500 g/hm2兑水稀释成500~1 000倍液喷雾;②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在低龄幼虫期,用10亿~20亿个PIB/g多角体 病毒水剂7 500 mL/hm2兑水稀释成1 000倍液;③帕力特。240 g/L帕力特悬浮剂450 mL/hm2,兑水稀释成1 800倍液,安全间隔期为10 d,出口茶园可用;④鱼藤酮。用2.5%鱼藤酮乳油2 250~3 750 mL/hm2兑水稀释成300~500倍液喷雾,安全间隔期为7 d;⑤苦参碱。用0.2%苦参碱水剂750~1 125 mL/hm2兑水稀释成1 000~1 500倍液进行喷雾,安全间隔期为5 d;⑥茚虫威。用150 g/L茚虫威乳油180~270 mL/hm2兑水稀释成2 500~3 000倍液;⑦氯氰菊酯。又叫安绿宝,注意使用浓度、次数和安全间隔期,慎用。可用10%氯氰菊酯乳油187.5~225.0 mL/hm2兑水稀释成6 000~8 000倍液进行喷雾,安全间隔期为7 d。
3 参考文献
[1] 张春艳,谭琳,袁河清.茶尺蠖防治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2009(31):1159-1160.
[2] 王超奇.福建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需求与解决途径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3.
[3] 肖强.中国茶园小绿叶蝉的种名是小贯小绿叶蝉[J].茶叶科学,2015,35(6):604.
[4] 姜楠,刘淑仙,薛大勇,等.我国华东地区两种茶尺蛾的形态和分子鉴定[J].应用昆虫学报,2014(4):987-1002.
[5] 胡秀娟.黄山区茶叶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7):140-141.
[6] 倪皖莉.茶树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J].茶业通报,2003,25(4):177-178.
[7] 罗细明,李盛华,任全,等.丘陵茶区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茶园害虫及控制效果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6(5):86-88.
[8] 王永模.茶毛虫性信息素应用研究与茶园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3.
[9] 戈峰,陈小飞,王常平.茶毛虫性信息素对茶毛虫防治效果研究[J].茶叶科学,2002,22(2):115-118.
[10] 陈应和.茶毛虫性信息素引诱剂对茶毛虫的防治效果研究[J].贵州茶叶,2003(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