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乡村振兴事关民族复兴伟业,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各地区要以生态文明为基,守护绿水青山;以文化为魂,传承乡土风情;以科技为翼,驱动农业现代化。三者并进,让乡村焕发生机,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乐园,确保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广泛惠及亿万农民,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看田园“争相斗艳”,在“金黄稻浪舞秋风”中解锁幸福乡村“丰收密码”。当春风吹绿江南岸,夏日映照稻花香,金秋稻浪在田间摇曳生姿,仿佛在诉说着乡村的丰收与喜悦。从东北的黑土地到南方的鱼米之乡,从华北的平原到西部的河谷,乡村的田野孕育着无数的希望与梦想。在引领这场变革中,各地区需具备前瞻视野与深厚情怀,将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传承紧密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要深入田间地头,倾听农民心声,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与期盼,精准施策,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要积极引进现代农业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品质,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让农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农民的钱袋子更加鼓起来,让乡村振兴之路成为一条经济繁荣之路,解锁丰收乡村的“幸福密码”,让农民的笑容成为最美的风景,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看文化“争相斗艳”,在“古韵今风共传承”中解锁文明乡村“精神密码”。乡村不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文化的根脉。各地区要具备敏锐的文化洞察力与创造力,将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工程。要积极倡导“文化+”的理念,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等多领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产业项目,让乡村文化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时,要通过举办文化节庆、非遗展示、文艺演出等活动,激发乡村文化的内在活力,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在古韵今风的传承与创新中,还需注重乡村文化的教育普及,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播撒乡村文化的种子,培养他们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通过设立乡村文化课堂、编写乡土教材、开展文化实践活动等方式,让乡村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看创新“争相斗艳”,在“智慧农业绘新图”中解锁科技乡村“智慧密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慧农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从精准播种到智能灌溉,从无人机植保到互联网销售,科技的力量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各地区要扮演好科技兴农的“桥梁”角色,不仅要敏锐捕捉农业科技的前沿动态,更要结合本地实际,精准对接农户需求,量身定制科技推广方案。要推动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整合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的技术资源,为农户提供一站式的技术咨询、培训与支持服务。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智能农机具使用、农业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监测等新技术,提升农户的科技应用能力和生产效率。同时,还需关注智慧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促进农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链。鼓励农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锦绣田园”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