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正文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乡村振兴9篇

时间:2022-06-12 11: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乡村振兴9篇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乡村振兴篇1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本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致天下之治者才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振兴实施正确方向是实现乡村稳、农业兴的要因素,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关键目标指向,拥有一支深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的多元化、高素质三农工作保证队伍尤为关键。

  留助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好发展。人兴则乡村兴,人旺则乡村旺。选拔培优乡村振兴的人才要着力从眼下的本土去挖掘千里马,首先,鼓励本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制定并且完备好本土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进而带动产各个业快速发展,带动致富。其次,从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条件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本土乡村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经过健全的保证机制的投入,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备,相信本土乡村人才能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乡村振兴篇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向纵深推进,但由于发展条件和能力的差异,也存在着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当前,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补齐农村这块短板。广大农村居民能否同步实现小康,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还需要看到的是,我国是一个拥有近6亿农村常住人口、城乡区域差异较大的发展中大国。长期以来,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是短腿和薄弱环节。党的十九大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重要部署。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弥补农村现代化这一薄弱环节,下大力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充分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是20个字的要求,但有几个方面已经根据新情况进行了调整,更好地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原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是要求我们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乡村振兴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因为只有农村产业振兴了,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首先,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其次,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当前,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农村科技服务力量薄弱,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已经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仅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更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3%至6%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青年人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要全面振兴乡村,就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同时,要激励更多优秀的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农村干部、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首先,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将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也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其次,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此外,还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调整农业补贴方式,增强补贴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提高农业补贴的效能;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乡村振兴篇3

  丰收节里话“丰收”

  1959年,毛主席阔别故土32年后,再一次回到家乡韶山,站在家乡的土地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情景,不禁令他抚今追昔,感而赋诗,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雄心。如今,秋分将至,全国各地一片丰收之景,我们也即将迎来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礼赞丰收,更要把对丰收的渴盼、憧憬和追求,融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为“丰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的丰收是乡村产业的大丰收。“硕果累累”“穰穰满家”“五谷丰登”是广大农民对丰收“量”的朴素追求,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而如今,人们对丰收的追求更体现为“质”的提升。“质的提升”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和新知识等一系列科技兴农的要素源源不断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质的提升”离不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势所趋;“质的提升”离不开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创新手段“各显神通”。“物质丰收”让广大农民更有底气。

  新时代的丰收是乡村建设的大丰收。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除了要“填饱肚子”,还要在“铺好路子”“建好房子”“打好底子”“固好里子”等方面铆足力气、下足功夫。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战略蹄疾步稳。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领域环节,乡村建设的大丰收需要我们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致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的“环境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塑造新农村建设的“精神美”;矢志不渝以党风政风引领乡风民风,大力创建新农村建设的“风气美”。“精神丰收”让广大农民更有生气。

  新时代的丰收是亿万农民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的大丰收。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七年聚焦“三农”工作,党中央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全社会营造出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起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广大农民群众的“情感粮仓”不断丰富充实。特别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唤起全社会对农民群体的尊重和感激,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精神层面必将增强亿万农民振兴乡村的热情、动力和信心。“物质精神双丰收”让广大农民更有士气。

  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劳作不得闲。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丰收都是汗水浇灌出来的,愿每一份辛劳都有黄金的收获,愿丰收的喜悦点亮乡村的明天!礼赞丰收,致敬农民!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乡村振兴篇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这个典故。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向箕子求教治国理政之道,箕子提出应重视“八政”,即: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只有把这八件事干好了,才能实现民富国强、政通人和。所谓“食”,实质上就是老百姓吃饭的问题,把“食”摆在“八政”之首,凸显了农业作为治国安邦头等大事的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有“重农”的悠久历史,古人早就认识到,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在把握世界现代化、工业化大趋势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把工农联盟、团结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带领亿万农民推动农业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当作国计民生的大事,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萦绕心中的“重中之重”。总书记早年即下乡务农,做过大队党支部书记,从政经历遍及村、县、市(地)、省(直辖市)和中央党政军主要岗位,十分懂得“三农”工作,“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对“三农”工作思考和实践的步伐从未停止。在陕北梁家河,他与村民们一起战天斗地,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深切的了解和感悟,成了“黄土地的儿子”;在河北正定,他探索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新路子,总结出裕民富民的“二十字经”;在福建,他组织推动山海协作、闽宁对口帮扶,强调扶贫先扶志,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在浙江,他亲自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重要工程,推动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走在全国前列;在上海这个农业比重不到1%的超大城市,他强调只要有农业、农村、农民,就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擘画出一条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13年4月,他在海南考察时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同年12月,他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2014年9月,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对农地制度作出重大改革部署,提出要“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2015年1月,他在云南考察时叮嘱,新农村建设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2016年4月,他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2017年12月,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2018年10月,他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2019年5月,他在江西考察时,明确要求“再加把劲,着力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乡村振兴篇5

  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发展,更需农民与农村的协同跟进,即所谓的“三农”,“三农”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无法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从事农业生产的环境恶劣,就不能使农作物得到良好的培育,也不能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更无法达到所谓的高质量现代化农业。因此,农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建立在农村的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之上。作为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也需要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的发展战略是在新时期农村发展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明确的指出了发展农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环境是习总书记很关心得问题,而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到了脱贫攻坚决胜时期,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更是成为政府最关注的重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憧憬,关键就是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补齐农村发展滞后的短板,建设好美丽乡村,让农村人也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美好成果。

  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则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比之前的统筹发展更加具体;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无疑给广大农业经营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更是切中了农村人才短板的要害;等等。对于这一系列的新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新希望,更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帮扶。

  在十九大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这艘巨轮的领航中,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破浪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乡村振兴篇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重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在农村和乡村振兴浪潮中必然会有发展。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新型创新型农业,农村的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农村政府应创造条件,让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回到农村,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其落户农村、发展农村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发展比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有事半功倍之效。他们知道农村最需要什么,也知道农村的真正问题,与村民沟通起来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在乡村振兴中做出贡献。

  为了农村和乡村振兴,重在真心实意地把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推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不能因为他们年轻,因为他们只能到农村,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就热一阵冷一阵,或者有小家子气,害怕大学生走在自己前头,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善于从农村能人中发现和挖掘人才。农村大学生生于、长于农村,并在农村摸滚打爬了多年,对农村情况和农村需求了如指掌。加强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培训,并根据他们的发展及所作出的贡献,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更优通道,必然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乡村振兴篇7

  乡间的绿水青山游人如织,地道的农副特产火热销售,别致的网红民宿一家家脱颖而出……近些年,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感受到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如何持续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则是各地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面临的新课题。2月21日,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有几条更是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

  文件指出,“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这无疑为乡村旅游进一步优化提高指明了方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邻近区域的乡村进行串联,有助于单体吸引能力不高的乡村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开发精品线路有助于形成特定主题的旅游产品,比如赏花海、观日出、芋头宴……进而发展成稳定的乡村旅游名牌。有了响亮的品牌,才能维持乡村旅游的生命力。

  笔者还注意到,文件提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这一点非常重要,乡村旅游之所以能火热发展,一个原因是其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城市人寻找乡愁、贴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不过,乡村旅游开发,并不意味着每个乡村变成景点,也不能将每个乡村做无差别的规划与建设,更不能忽视乡村原有的生态和人文习俗。目前,有些地方追风模仿,将村庄改造成千村一面,有的甚至新建仿古建筑代替原有古建,盲目开发让乡村失去了个性和吸引力,这种乡村旅游开发的败笔,值得警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就乡村交通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土地政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些内容看上去似乎与乡村旅游没有直接联系,但对于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民宿的落地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2月23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示范者。”这些政策,无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相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中,乡村旅游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乡村振兴篇8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千百年来,乡村文化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表示,目前我国乡土性特征已经发生变化,乡村社会的实体结构及乡土文化呈现新趋势,构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后乡土性特征。

  乡村文化振兴,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宋洪远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从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特征中找出乡土社会的合理价值,以优化现代社会道德真诚的生存环境,是当务之急。要在“关键小事”上勇于作为。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比较严重,一些地方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薄,乡村文化日渐荒芜。同时,厚葬薄养、铺张攀比、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风气蔓延。农村是人情社会、熟人社会,要在红白喜事、结婚彩礼这些“关键小事”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不良习气蔓延。

  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乡村振兴篇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找准定位、持续发力,务实创新、开拓进取,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抓组织振兴促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政治组织,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治属性,突出领导核心地位,这是抓好农村基层党建之魂。扩大党组织有效覆盖。对于符合组建党组织条件的,做到应建尽建;对于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加强党的工作。注重创新组织设置,探索将党总支设在产业联盟上、党支部设在产业协会上、党小组设在产业联合体上,不断织密组织网络。推进党组织的有效领导。党组织要领导并支持其他各类组织依法依规行使职权,逐步健全完善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党群议事会为议事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一核三体”运行机制。组织党员有效聚合。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基本制度,全面推行“主题党日”“党员活动日”等做法,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建立党内关爱资金,增强广大党员荣誉感归属感。

  基层党建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倾听时代声音、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历程。抓基层党建,就要奔着问题抓、按照要求抓、结合实际抓。抓实抓活党支部。强化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分类抓好组织生活制度落实,让党组织能落实、好操作,让党员想参与、有收获。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深入开展示范点创建活动,每年倒排一批软弱后进村党组织进行循环化整顿。切实提升凝聚力。党组织的凝聚力来自于联系服务群众的质效,来自于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要健全服务体系和链条,把农村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要把抓发展有机融入基层党建每个环节、每个要素,落实基本制度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组织活动要结合重点任务,发挥党员作用要着眼群众需求,确定党建项目要立足解答发展难题。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要把党员、群众和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以发展成效检验党建成果。

  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好,把农民群众团结服务好,需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放在心上、任务抓在手上。要强化责任担当。把抓农村基层党建作为分内职责,层层建立抓农村基层党建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把基层党建和日常工作一同谋划、一同研究、一同推进。把抓农村党建工作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党组织书记聚焦党建主责,直接部署推进。要强化务实创新。加强调查研究,把形势的变化分析透,把基层的诉求弄明白,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推动农村基层党建顺时应势、固本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