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正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乡村振兴2022四篇

时间:2022-05-15 15:40:03 来源:网友投稿

形势,指人事上的强弱盛衰之势;事物的发展状况,区别于“形式” 。语出《文子·自然》:“夫物有胜,唯道无胜,所以无胜者,以其无常形势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乡村振兴2019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形势与政策论文乡村振兴20194篇

【篇一】形势与政策论文乡村振兴2019

题目: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

内容摘要:近期中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情况,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加新的变数,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可谓是喜忧参半,对于我国来说不仅仅是难题,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关乎到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国家主权的维护,必须要塑造相应的国家安全意识,迎接即将面临的诸多问题,为货架将来的发展铺平一条绿色的国际通道。

关键词:中国周边 安全环境 安全形势 安全意识

正文:

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情况分析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

一是因为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因为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三是由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对于2012年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有两大战略态势值得深入关注。第一,中美战略竞争将持续加剧。一方面,奥巴马总统首次参加东亚峰会,在地区合作进程、地区议程的设制以及区域内其他合作机制等都发表了相关构想,这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将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南海问题矛盾升级,这一问题本来是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之间的主权争端,但近来的发展越来越表现为中美战略利益的较量。对中国而言,岛屿因涉及主权问题,毫无疑问是中国核心利益,而且海洋利益是国家利益拓展中必须坚持的内容。

第二,2012年是周边国家的大选年,各国国内政治变化可能引发地区格局新变化。2012年,俄罗斯、台湾地区已完成大选,美国、韩国等都将迎来大选,中国也面临着政府换届。各国政府将更加关注国内问题,但是选举中议题的炒作,可能给地区国际关系调整带来新压力和动力。新领导人上台,财经政策变革将对市场走势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波动有时足以影响到国家的对外政策。

而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周边的整体安全环境可谓喜忧参半,具体的周边安全环境可大致概括如下:

  首先,南亚方向酝酿重大变局。一是反恐出现反复,自基地组织首领拉丹被击毙之后,美国继续无视巴基斯坦主权,一再派无人机对巴实施“越境打恐”,而巴基斯坦塔利班为给拉丹报仇,也一再拿巴“出气”,频繁制造恐怖爆炸,致使巴安全形势不断恶化;二是阿富汗战局出现“拐点”,美国已与塔利班武装展开和谈,奥巴马总统于2011年正式宣布从阿富汗撤军,阿问题“政治解决”前景显现。

  其次,东南亚方向陆海皆不平静。陆上缅甸政府军与克钦族武装在中缅边境附近交火,产生新的难民;海上“南海风云”再起、逆流汹涌。越南与菲律宾自不量力、寻衅滋事、竞相对中国发难,菲律宾更是于今年4月在我国南海黄岩岛挑起事端,美国等“域外大国”趁机介入、企图从中渔利。

再有,中美日三角出现新的互动。美、日于2011年6月举行“2+2”会议,明确新的“共同战略目标”,针对南海问题强调“遵循国际准则”、“航行自由”与“海洋安全”,无理要求中国“停止对他国船只采取妨碍行为”;中美关系方面,中美首次“亚太事务磋商”于2011年6月25日在夏威夷举行,中美“高手过招”,彼此在亚太地区的“竞合博弈”逐步展开。

二、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针对目前国家安全问题的状况,我觉得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实施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加强:

第一,面临环境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时候要坚决加以抵制,继续发扬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努力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不渝 地在党的领导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利用好在校宝贵的学习时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提升自身的辨别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第二,国家立法机关要加强立法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 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对网络传输系统进行严格把关,防止外来势力利用网络电子技术渗透到人民群众内部 来。

第三,针对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存在着种种模糊的认识这一情况, 我们应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同时努力寻求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为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使其能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条件下 隐蔽斗争的新形式和新特点,自觉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国家当前应重点抓好“三项教育”,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抓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守法意识。 国家要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开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每个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国家安全关系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没有一 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任何建设都无法很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成为空想。

二是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的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出新。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行政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爱 国主义观念。要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切身利益。结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和民族自豪感,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是既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同时也是公民所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

三是抓好保密教育,强化防范意识。保密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 安全,关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局。针对目前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这一现状学校要积极开展保密教育,增强大学生敌情观念和保密意识,使每个大学生在 对外交往中能自觉遵守各项保密制度和规定,自觉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 “八荣八耻”中指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 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作为一名大学生,在举国上下学习“八荣八耻”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践行动去践行“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而认真学习《国家安全法》,严格遵守法律的有关规定,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家安全意识也是践行“八荣八耻”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瞭望》新闻周刊 —《多个方向近期现异动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新变数》作者:陈向阳

《求是》理论网 半月谈——《如何看待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作者:周方银

新华网京华时报——《社科院报告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三大风险》《周边蚕食中国不应有机遇期》 (来源:环球时报)国防大学教授 韩旭东

【篇二】形势与政策论文乡村振兴2019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如下方面下工夫:加强教育,营造氛围,注意实践养成,发挥榜样作用,建设保障机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路径 培养 践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标示着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是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基本理念

核心价值观属于核心价值体系范畴,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它最直接地反映着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本质属性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统治、夺取政权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以“自由、平等、博爱”等基本价值理念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个人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价值支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资本主义个人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对立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大厦”的奠基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从迫求目标层面、社会制度层面和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简洁凝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

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也是人们对未来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认同,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和制约作用。

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一直强调的公民意识,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向往和实践的社会核心价值理念。最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2001年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由此可见,党的47第2期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十八大报告倡导的“24字”的基本价值理念,既具有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又适应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基本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造性;既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民族精神、良好道德风尚,又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反映时代精神,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也就是说,“24字”的基本价值理念,继承传统,符合实际,顺乎民意,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如下方面下工夫:

(一)要加强教育

教育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抽象理论概括转化为实际观念和行为的主渠道、主阵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这为新时期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正确方向。

首先,要“自上而下”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基本理念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管理服务各个方面。教育中应当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与引导,以主流意识形态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进一步汇聚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奏响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强化全民族团结奋进的主心骨,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人民,引导社会思潮,并将其不断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构筑起抵制腐朽价值观念的思想堡垒。

其次,要“自下而上”把握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规律,增进教育效果。要针对青少年、党员干部等不同群体开展分层次教育,针对青少年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特点开展分阶段教育。有针对性地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和手段,努力使“24字”的价值理念教育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增进教育效果。最后,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动力。教育工作只有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来,才能引导群众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二)要注意实践养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养成。注重实践养成,就是要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人们的内心认同和自觉追求,并以此作为人们指导自身实践、规范自身行为的价值准则。引导人们在实践养成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根据人们对于国家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不同追求开展价值实践。要引导人们广泛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政治建设实践、文化建设实践、社会建设实践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对历史的分析和现实的把握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想;引导人们在社会发展实践和个人发展实践中,认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努力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引导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确立和坚持基本的社会主义伦理观念,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信守。

参考文献

[1]阚和庆.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03):22-24.

[2]刘峥,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1,(09):122-124.

[3]黄士安,戴木才.如何科学对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J〕.学习刊.2012(07)

[4] 蔡国英.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J]. 共产党人 2014年05期

【篇三】形势与政策论文乡村振兴2019

立足省情 抓住机遇

加快推进甘肃经济发展

摘要:结合我省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的基本国情,由此切入对省情深层次、更全面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确定符合甘肃省情的发展思路,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把握全局、做好各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基本依据。

关键字:

全国都在抓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甘肃怎样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如何尽快缩小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全省2600万人民面临历史性的选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近30年,是甘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历史时期。尤其是近年来,甘肃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甘肃的面貌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仍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概括地讲特点,一是地域辽阔,区位优势明显,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区位优势的作用亟待发挥;二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实力有所增强,但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地方财力依然薄弱;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业层次有所提升,但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四是各类资源比较丰富,但支撑经济增长的力量依然薄弱;五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还未根本解决。

“抓住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加快结构调整,寻求跨越式前进。”甘肃省省长陆浩说,甘肃只能立足传统优势,培育新的优势,当务之急是深化改革,调整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结构。

  着力调整结构,按科学发展观打好攻坚战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之下,从粗放走向集约,以此为主旨的结构调整,成为贯穿甘肃经济增长的一条红线。发挥特色粮食生产比较优势,构筑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基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我省已经结束了吃救济粮的历史,基本实现了省内粮食供求总量平衡,并开始为全国粮食安全作贡献。去年以来,国际粮食紧缺影响到甘肃,出现了省内市场粮源减少、价格上涨、供给趋紧的情况。在新的形势下,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的压力不断加大。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我省粮食生产仍处于低水平紧度平衡,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农民贫困、农业脆弱、生态恶劣,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面前的“鸿沟”。当前,关键是要从我省自然资源禀赋和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出发,围绕“强基础、保供给、保增收”的要求,把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又要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特色粮食产业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努力实现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

从总量看,我省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60亿斤以上,保持了供求总量低水平紧度平衡的态势。从结构看,我省粮食特别是口粮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大米、小麦缺口较大,全省大约有40多亿斤的小麦和10亿斤的大米依赖调入。玉米供应偏紧,马铃薯、玉米种子、啤酒大麦、豆类外销量较大。从区域看,粮食供求矛盾日渐突出,河西商品粮基地对全省的粮食贡献率逐年在降低,粮食产量已不能满足当地需要。陇东商品粮主产区调出量下降,全省吃商品粮的农民越来越多。从质量看,全省优质专用粮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产量比重已达48%。
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是推进结构调整的基本前提。只有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农业结构调整才能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我省农村贫困面大,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水平低,一旦出现粮食数量短缺,价格大涨,农民买不起,政府补不起。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对粮食的需求将持续增加,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将持续上升,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与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
总体思路和基本考虑是:稳定面积,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改善品质,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确保省内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玉米、马铃薯和小杂粮等特色粮食生产,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粮食产业体系。实现总量平衡的目标,今后几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结构,主攻单产,推进粮食主产区由以河西为主的灌溉农业区向以中部为主的旱作农业区转变。

统筹协调,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

统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我省农民收入虽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城乡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从未来看,遏制城乡收入差距,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坚持“扩大分子”和“缩小分母”并重,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对农民的补贴力度,不断激发农业的增产潜力、激活农村的要素潜能、激励农民的创业热情。着力构建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农村居民逐步转移的有效机制。

第一,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机制,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第二,健全科技创新进步的动力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第三,构筑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机制,把分散的农户纳入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第四,建立资源永续利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第五,完善农民培训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第六,形成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升强农惠农政策支持能力。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民增收的外部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农业发展,必须从我省农业和农村实际出发,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素质等紧密结合,与当前农户家庭经营、市场经济不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客观条件紧密结合,与各地开展的建设新农村选点、县域经济试点县和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寻求多种途径,加快发展。必须把脚下脆弱的基础夯实,统筹协调,才能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

走自主创新之路,构建创新型甘肃。

第一,破除束缚,坚定信心,确立建设创新型甘肃的战略目标。形势和省情决定,在推进自主创新上,必须要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好信心问题,正确看待我们的优势和劣势,排除一切畏难情绪,克服各种无所作为的消极倾向,勇敢地迎接自主创新带来的挑战。

建国以来,我省围绕资源开发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经济结构。这种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导致经济增长粗放,也日益显现出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突出矛盾,成为我省经济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低的主要症结所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必须牢牢把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难得机遇,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只要我们深化改革、激活资源、整合力量、发挥优势,在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用心关注和研究各种新的发明和创造,就一定能够在自主创新方面大有作为,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在一些领域完全可以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广泛发动,完善政策,为构建创新型甘肃营造有利环境。省委、省政府建设创新型甘肃的决策,得到了全省各界、各市州的热烈支持和积极响应,掀起了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齐心协力推进自主创新的热潮。

我省技术创新应着重在“营造环境、夯实基础、增强能力、支撑发展”的基本定位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从企业需求出发,组织产学研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加快人才结构调整,建立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省情的自主创新之路。我省科技工作围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目标,从省情实际出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设立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二是加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的建设。三是努力改善省属科研院所基础条件。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五是实施甘肃省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甘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甘肃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新的历史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一定能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谱写出自主创新的壮丽篇章。

  锐意进取、百折不回的气概是一种宝贵资源

 我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立足改革发展的火热生活,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培育和弘扬甘肃精神,对于凝聚人心、鼓舞民气、鼓励创业、振兴甘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长期同严酷自然环境的不屈抗争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造就了陇原儿女独特的精神风貌,形成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了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崇尚实干、不甘落后,坚韧不拔、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奋发有为等丰富内涵,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发展需要这种精神,改革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创业需要这种精神,创新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大力弘扬甘肃精神,全方位提升陇人品格,使之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弘扬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地域精神,塑造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尚品格是十分必要的,特别对于我们甘肃这样一个经济社会欠发达的省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我省经济的欠发达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甘肃目前总体上仍然处在一个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保障、加快发展的阶段。甘肃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对外形象,投资环境、人居环境、人文环境,最根本的是人的形象和素质。但长期以来,外界对甘肃的印象大多是荒凉、贫瘠、闭塞、落后,甚至有一些国内外媒体对甘肃的报道还有些失之偏颇,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强化正面声音,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之所以造成这种被动局面,与我们的发展水平、自然条件有关,也与我们系统地总结不够、包装不够、宣传不够有关。这些年来,其它一些省份,包括一些国外的大城市,都非常注重整体宣传、推介自己的形象。因为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资本的转移、人才的流动,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长期在这里生息繁衍而形成了具有各民族自身特点的文化。因此,各民族的团结、和谐相处,就成为甘肃历史、现实的重要特点,也是甘肃发展的客观需要。团结奋进也是甘肃人所具有或应该具有的高尚品格。我们坚信,在这种精神的发扬中,不仅陇人品格可以得到新的升华,而且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跃上一个新境界,甘肃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篇四】形势与政策论文乡村振兴2019

形势与政策专题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罗江产业的选择发展

班 级:

姓 名:

2020年 11月 30日

“乡村振兴”背景下罗江产业的选择发展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策略下,四川德阳罗江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坚持“旅游为文化树形,文化为旅游铸魂”思路,以古蜀文化为核心,以川菜川剧、乡愁记忆、农民诗歌等特色文化为支撑,形成了以白马关景区为核心的“一核一环三廊”融合发展态势,构建了全域旅游、全域发展的大格局,赋能乡村振兴,谱写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篇章。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只有产业才能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的稳定。根据罗江本地的实情和发展程度,作者认为可以优先发展以下产业:

一是现代特色农业农业是乡村产业的主体,发展乡村产业,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因此,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各地的实际发展特色农业,把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使之成为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必须适应这种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资供应、技术推广、农机作业、疫病防治、金融保险。

三是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将来,城镇化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农村仍会有大量人口居住生活。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生活观念和方式的不断变化,农村的养老托幼产业、物品维修产业、批发零售业、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生活性服务业大有可为。另一方面,从城市人口看,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强,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和良好的人居环境,会吸引大量的城里人回归农村养老、康养、休闲、旅游。

四是乡村传统特色产业传统土特产品,地域特色浓厚,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有独特的产业价值。因此,要把罗江这些产品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乡土制造”的魅力和效益,这不但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特色化的市场需求,培育形成地方的乡村土特产业,而且能够保护传统技艺、传承民族文化。比如罗江的豆鸡、川菜川剧。

五是农产品加工业各地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积极发展适合本地产业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拉动农业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比如罗江本地花生、翠冠梨、贵妃枣等。鄢家镇结合自己是罗江“西蜀柚乡、云岭果海”核心镇的现实情况,把当地文化与柚子进行资源整合统一,即在柚子上画上三国人物脸谱和当地风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果品牌脸谱柚子,十分受市场青睐,通过“一带一路”的“快车”,还远销俄罗斯。

六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需要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基本条件,需要搞清楚你的市场需求和目标群体,需要有创意的设计和巧妙地营销。因此,各地在发展中要认真研究,理性选择。比如罗江可以基于白马关三国文化大力发展旅游。罗江区可以积极发展“农户+专合社”、“农户+家庭农场”、“农户+农联”、“农产品+电商”、“农户+工商资本实体”等多种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组织形态。建立农民专业合社、注册家庭农场、建立“农联”实体、淘宝“罗江馆”等罗江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

七是乡村建筑业要重视发展农村建筑业,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建筑业管理标准,加强农村建筑施工队资质管理,规范农村建筑市场,培育产业大军,树立建筑品牌。

八是罗江还可继续出台惠农助农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对符合条件的涉农经济实体得到相应的财政奖励或补助,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和农旅融合产业,吸引工商资本到罗江投资,为现代农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政策,资金支持。

以上八条乡村振兴的产业选择,还可以根据罗江实际的发展状况不断进行优化,不断进行方向的改进,使得乡村的产业更能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为罗江总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