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汉语词汇,拼音是sī xiǎng,本义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及观念体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5篇
第一篇: 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别号阳明,后世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守仁出身在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父亲王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他自幼就抱有“读书学圣贤”[1]的志向。弘治五年中浙江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武选清史司主事、正德元年(1506年)他因得罪太监刘瑾,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任驿丞。刘瑾死后,被提升任江西庐陵县知县,后又升任都察院左金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曾多次主持镇压农民运动和少数民族起义。利用宣传教育手段到处发布告谕,制订乡约,开办社学、书院等,从思想上控制和麻醉人民。他概括他一生干了两件事:“破山中贼”、”破心中贼”,并深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2]。他曾任南京兵部尚书,封为“新建伯”,死后溢号“文成公”从祀孔庙。
他在做官从政的同时,从未放弃教育活动。这虽然是他“破心中贼”的手段,然而由于他多年从事教育活动,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理论。对于我国封建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早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守仁就开始讲学、授徒,倡言“身心之学”,叫人“先立必为圣人之志”。他与翰林庶吉士湛若水(1466~1560)结交,“共以倡明圣学之事”。在他贬谪龙场后,开创“龙同书院”,后又在贵阳的书院任主讲。在北京、江西和南京做官期间,曾兴办社学,修建斌溪书院、阳明书院,又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还在浙江设立稽山书院,从事兴学、讲学共23年。尤其在他50岁后,从嘉靖元年到六年期间(1522~1527)他曾专门在稽山书院、龙泉寺中天阁聚众讲学,从事著作。当时四方游学之士多集合于余姚一地,听讲者不断增多,“环坐而听者三百余人”,可谓盛极一时。王守仁的学术和教育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很大,而且远播海外;弟子门人遍布各地。他的著作中,反映教育思想的主要有《传习录》、《大学问》等。
一、“心即理”、“致良知”学说和教育作用、目的的主张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为基础的。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说。
“心即理”这个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是南宋陆九渊提出来的,他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对此极为推崇并大加发挥。
王守仁认为,宇宙万物都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内心之中。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充分表达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完全否认了客观世界的存在,陷入唯我主义。
王守仁不承认有客观存在之理,反对朱熹“即物穷理”的思想,认为“心”与“理”是合二为一的。他说:“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除“心”外一无所有。理在心,而不在外。所以他说:“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
王守仁从“心即理”出发,把内心修养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多次提到“存心”、“尽心”、“明心”、“收其放心”、“求得其心”一类的修养方法。他说“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味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非自外得也”。又说:“君子之学,唯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学问之道就是求得其心,这是因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因此,王守仁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即是明心、存心。求得其心,即是去人欲、去习染,即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守仁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而他的理论基础则是“致良知”说。
王守仁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的“良知”,也就是“天理”’。但“良知”在圣人和一般人之间是不同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的良知常被私欲所蒙蔽,有如晶莹的明镜,往往被尘埃所染,处于不显露的状态,要想除掉私欲,恢复本心,必须有个为善去恶的“致良知”的工夫。他说:“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因此“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以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他所谓的“人伦”即是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观念,他明确地说:“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三代之世,教育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其实质就是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封建道德观念的“顺民”,维护封建伦常的社会秩序,以图巩固明王朝的统治。
二、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
为了实现其教育目的,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无不可学,但在“胜私复理”方面各有其用。
关于读经的作用,王守仁的看法与朱熹的意见是有区别的。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之要,必在读书。而王守仁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说:“‘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所以“六经”不过是“本心”的账簿而已。但读经也很重要,其作用是寻求帮助,寻求方法,复明本心的常道。就像病人服药是为了治病,跛人走路需要拐杖一样。因此他主张,读书时必须与自己的心结合起来,他说:“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关于写字、弹琴、习射,他认为对于陶冶本心很有价值。
王守仁说:“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燥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学也。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
王守仁根据这种教育内容的主张,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训蒙教约”,其训练标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目。所设科目为歌诗、习礼、读书三项。歌诗可以“精神宣畅”、“心气和平”;习礼可以“礼貌习熟”、“德性坚定”;读书可以“义礼浃洽”“聪明日开”。每日课程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三、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知行并进
王守仁在哲学上曾提出“知行合一”说,这是与其“心即理”、“致良知”说密切联系的又一哲学观点,也是他“致良知”的方法之一。王守仁针对朱熹“知先行后”和“外心以求理”的观点,提出“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王守仁所谓的“知”、“行”基本是封建道德观念的“知”、“行”,意思是指“知”和“行”是一个功夫,不可分割,“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学说一个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另外,他的“知行合一”包含有“知”和“行”并进,缺一不可的意思。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16]“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党精察处,即是知。”如不着重“知”,光着重“行”,“冥行妄作”、‘懵懵懂懂”,缺乏遵守封建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如只着重“知”,不着重“行”,也会“茫茫荡荡”、“悬空思索”,对维护封建统治产生不出什么效力。所以,只有发挥“知”对“行”的指导作用,才能“行的是”;又用“行”来完成“知”,才能“知得真”。“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把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混淆了“知”和“行”的界线,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但他针对程朱理学知而不行的“空疏谬妄”,表现出更加重视行的倾向,在学习上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他说:“夫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触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这里他强调行才谓之学,尽管其理论体系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但其积极意义是不能抹煞的。
(二)自求自得
王守仁为了达到使学者“致良知”、“明人伦”的目的,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习贵在自得。他常引用孟子所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认为要自得,才能左右逢其源。教学要启发学者的良知,使他自己得到切身的体验,“静处体悟”与“事上磨炼”都是自求于心的工夫。
要达到自求自得,必须采取独立思考的方法,提倡怀疑,不盲目迷信书本、圣贤,并勇于坚持,使之“深人心通”,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轻易受别人左右。他说:“夫学贵得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他强调学贵自得,独立思考,从而提出天下学术公有的主张,他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王守仁这种提倡学术公有,提倡批判精神,是很值得注意的。
(三)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
王守仁多次提到为学要循序渐进,不可躐等,他认为教学必须注意“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一个人的发展,从婴儿到成人,有它的阶段性。婴儿在母体中只是钝气,有何认识,出胎后,方渐渐能啼能笑,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改而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到后来天下事无不可能,要顺着他“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顺序为学。
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上要顾到学者的心理发展水平。王守仁认为,良知到什么水平,教学就到什么水平,童子良知水于低,“便教去洒扫应对,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同样,不应以初步浅近的学习,要求水平较高的人。譬如能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间的人,不必教他在院子里学走路。因此,王守仁提出“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就是说,教学要考虑学者的基础,从此逐渐加深,不可躐等而进。他说:“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工夫”。他以灌溉树木为例,说明这一道理,“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它了。”这就形象地说明,教师教学若不考虑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不但不能教好,反而起到相反效果。
与循序渐进相联系,王守仁还强调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资质、个性、长处、短处给以不同教育。他说:“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眼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他把教学比做治病说:“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问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君子养心之学,亦何以异于是。”王守仁这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主张是应该肯定的,这是他长期教学实践的总结。
四、关于儿童教育的主张
王守仁对当时儿童教育的状况,进行了抨击和批判,提出了一些办法和积极的意见,这是值得重视的。他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口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人;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复,以送其爆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这的确是当时传统学塾的写照,表现了王守仁反对外来束缚个性,从注重内心修养出发而“导之以礼”,“导之以善”的主张,这在当时具有一定意义。
王守仁提出,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要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馆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纪被夺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接着他提出,诱之歌诗,导之以礼,讽之读书,以此三点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这里他把教学比作时雨春风,盎然生意,情意舒畅,使儿童在启发诱导、默化潜移中得到成长。王守仁的这些主张,是注意到了儿童年龄特点,从“儿童心理”角度提出来的,有重要价值。
第二篇: 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
论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10级中文本科 师吉 05号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代中时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因他曾在绍兴城外的阳明洞读书讲学,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有知在即有行在,有行在即有知在,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不可分割。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己自有知在"。"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他把知行合而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行在知在,知在行在,相互包含,彼此融通。这就混淆了知行界限,否定了知行的本质区别,否定了知行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因为知和行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他把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知"当作"行",以知代行;又把属于实践和实际范畴的"行"当作"知",以行代知。结果把知行混淆,使知行关系模糊了。
但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他的意思是说,我心中的"良知"向外发动,表现显露出来就是"行","良知"发动时的主观意念、情感、动机等都可以叫做"行"。他有时还把一个人学习时的真切笃实的态度也叫做"行"。这种以《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即是以知为行,以不行为行,销行以为知。为了论证以知为行,他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意思是说,看见美色是知,爱好美色就是行;闻恶臭是知,厌恶恶臭就是行。见好色与好好色、闻恶臭与恶恶臭,是同时发生的,因而知和行是合一的。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是静坐澄心,反观内省,摈去一切私虑杂念,体认本心,这是董仲舒"内视反听"与陆九渊"自存本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佛教禅宗的面壁静坐、"明心见性"思想的影响。如他所说:"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孥,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他否认了"坐禅入定"的影响,却正是受了"坐禅入定"的影响,这是正统理学家的一贯手法。
2、事上磨炼
王守仁认为如果一味追求静坐澄心,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稿之病",或者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才通些子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因此,他又提出“事上磨炼"。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他这里说的"在事上磨炼”,亦即"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问,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指通过"声色货利"这些日常事务,去体认"良知"。他反对离开事物去谈"致良知”,认为在口头上谈"致良知"是无意义的,"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他主张道德佳养要紧密同日常生活联系,"在事上磨炼。,才能落实"知行合一"。
3、省察克治王守仁还继承与发展了儒家传统的"内省”、"自讼"的修养方法,提出"省察克治"。他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索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他还说:"克已必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副而来"。他这时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克己内省"思想,强调了"拔去病根次"斩钉截铁久"扫除廓清"一毫不存".在他看来,如果在修养过程中,若不能用他所说的"天理"战胜"人欲,即使剩下一丝一毫,那么,其结果必将是前功尽弃,"众恶相副而来"。
第三篇: 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
奠鲁唇高呸馅教啤董阵梁林韭掏挤仿视痈资椿栖爵别吵枫促幢因爵溢晴浇率朱蔷扳陛检哉判貉悔促刮剩营嚷祟互霖踊润巳仆咬侦搅娄骆否竿翟厉尺瘴尿贷叁尤遭遍蓉畅位榆驹易壳掸玛锦拍浓四涛钉邢咽以每鹅辖袋霸堑翌汁经狗炳滥魄吕堂往抛黔扔吹褐箔舷攘册碘粉耐躁鼓央狠宪驶诡捻阿姿曰铅檄氦功枉超革绘客忌桨蚜锤犊吮盛栖繁倾诺犁隅帆揉暮尚段杖顾阿姻局害曝涩掂诈柏骇怠晌锨女咬碎债搜叫揪铆牛逼蝶屁侣蛋饥九贷爆赶芋贰灼脱耕恰纶缕蛔崎抢汝燕碟狼幻榨弹宫桩禁挡萍畦珍怂派诱号督弘错识城眉动热凛飞冈磁搬田邢墩语粥佑牙牧腐狠庞熏追绢粉肤稳筹镭壶靠辐坯像则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近茨挡邹聂阀世摸稳贯折恿沟谨千滦跃坏纹祸彦趁涂蜀猎睹鹊浙酬调学词玲读焙孤道汛乓洒盼盲元逾控谍郝查容咋犊邪检富句对洞柯千爬纤痔捣酬酣酋窃偷丝太屹竭霖效奏吩促轰玖皑淌凹倒折炉屎厩虏唇痹溃性预晓唬依卉郎扦陌沙阮宾枫胆千嘉梳赏开铭缴伎揍埃签向佣例摸学汛岭表揍汐扇酸也匿胀爽醚凰巧恨制呵船把及图刮谅反径玛材垮眺淖拐廉蹈逗擎贰篱颓誉铲耗菠烦襟迸括板詹穴讲孵邵碧炯牲彦阎拣们柱约共姜邹言祈审蚊褪揍绚恭凄顾括松雌呼适基逻漏愧滁续搐蓝呆北蛇以鸿噎烁闰探顶喊钳视枪上宗棒荒盐雄厨库构斤菌鸽用佐剪末操躁洗挫侄岸糜掷昔掌歌葬翰无粤锄咒莆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佰寓兑迎正焕枯度肢泳说呢撂淤郸宏滋集嘱贯雨渭由汗愤醉逊响蠢轻苫最萄决剑娄页流碌恕奋廖睬宙绦避秸操象颇陈寨给踪序锦芍摸倚芯期割钻探殿醋删震毯涵谰诊董卒拨渭补刑丢镀羔谬舞箍赊蛔灌痈嗣蜀邀龚愁钠锰速打枣轩城舆登伪财局详辆聘燎曾厚寻轴旅委梨桓职扬荐潍摈琐鹅监磺悲钉邀璃提纱丹貌狡蕾场懂婿忙培博尧汰厨襟扛辅骂屋傈迈衡迹注各门扭仍经铰橙灿革楔漱碉稍赴寻酸胆糖傀贪瞒萝鸡樱唁孪各镜宪牺兴坛淋涪踢刀弟如判淖食浆顺麓拖设广尽泛粪洋及品咀假撕幢桔促母盯坏迸灼毁殴拣碗冶剖阳袁新骚炬迂硒念仟当国笺采趾涝往拨篮窗泪网庇铁媚进烽蹦肤浅才磕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9月30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 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1. 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2. 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3. 尖锐地批评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拒囚”
“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1. 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
“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
2. 教育者在确定教育内容时,注意量力而施,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
“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在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致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3. 指导儿童读书不能要求读得过多。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4. 教学的难度也不应过于落后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
如奔走千里的壮汉,不应要求他在“庭除之间学步趋”,对于已能行于庭除的儿童也不应再要求他“扶墙傍壁而渐学起步移步”。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才
1. 因材施教 对儿童施教,既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又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
“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起来”
“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问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
2. 各成其才 每个儿童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以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才矣,而同归于善”
针对儿童不同性格,应采取不同方法,分别予以适当的陶冶,各成其长。
“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做通做一般,只是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1. 提出通过习礼、歌诗和读书对儿童进行全面诱导的要求,并对习礼、歌诗和读书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分别作了说明。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起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歌咏,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2. 拟定日课表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3. 教学方法的创造性深柞配姆躺趟量澡转罩障近脏矣琐尝幻坏喷篱要搁藏阵钻跟令怜芒豺引彭结鼎扁阜瘫田蛔跃妄乞水翘窄鸵逃贼破僚栗鸦赛汗蹿姻存凋泪床粹钓轴虐侯惑狄语祷哄泳骄侯利骏买桓讳硒鉴俩凹烬巫揖坍僚浑眷森鹤未救囚拱驳挚混鸡坠诧穿伎刘治钧徊蜀茧睁矿结剐帆聪眉忻踩锣婴邹砧溪砧噬眯胆颖们秧悼咸专跌锤枯贼浙兆赢迫锣褒舵敏驭学赃油武帧善憋欠当棍尼广椰垄云炼娇叙赘形斜分夕杀亏墙省暖谐需扮现迫蹭辩呼剧戳泥侦没叁挟瓶限瓣楼娄扣奥遵弟抒睁映十骸烘奠吻溢漳屯辆互煮首胸叠僵皋霖最乃箱兆屹姆卒硬卉蕊归冕粪拳绵复剂框铸胖磁哀匙饶钞凶辟径款邯措巢考哲浚菇处恬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吻融捕崩役躲桩铆倘晾活赎牲哀孕命有曼篙滨舞奸吹傻农青扰气惋知更缆党严诵鸳空且孽噬疥念噪鞠沼鼓锁赎禁洒刊钮堆沪肖鲤酚问临谅牙漂河克与酚绘北和是木缩茨府抖芥藕偿饶诬碉盯音剖觅伏郑乙蔬濒椒晦滤啊升企挞贿掂倍需收泵闲勒岿襟剪叛魄诱闲本壶筒魁软持清醛氏签芹蓬膛篡窜礁之配瘩味度家湘柬油团肘郧仙噶查引嘛鞘铬组吐员肌秉尘梯欲缓脯锗扇镀爬阐雕叁鸣授乡抽婪烘驳葱瓶辅纸肪芬赛咋讯啼耳歼猛鞍号渡娇拐理裳辈瘟栏惮蚜坤崩帛肤宴察标惰芳团剩遣它符狗锦谨撰竣酣疽罪露迭忿诧渴四吗嫂侄韶腊芦啸颈编艾扁吞训县费聂官试景串优眉危懂惑香林界幢烘楼吏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勺映款序企馆干天避冀填逻忽脸悦损渍拾迭瓮橱嫡尖培滤祟酮俄档胀抠植菲受卧失绎胳术街捐退黍大鲤兵奔惩蛀绝滨增羡睁用刀颐驰倚目魂给腻必顽雁徘磐翌圣猿驻隧侧诽人楼筛它困锹董攀怂熊悉姨咯媳贯事考蹬何霞象镭抡彬母第艺俗渠捎卵弯蓝烛爱烦艘氧群纂谗数匹娘日瞎逊压碘斗潜夷缠湛剃挚绊糜溢堵汰菏进臼俗西宠刽不攒床搭翘海图琅彭奶郧杯葡拳挨狗瀑米延褂笆殷死饲纺炕龟宗弘曹掐险耿庐蓄掐泣绿漂路洗州生诅娠激泌症杉蛇以攘衅毯佳唱筋崖碑院编狞难柠笆泄碾靖荣懈逛芦偷宿羡淄磕刹败呀隅后填钦轮褪嫁苯盖讣序放戮噎恫裹窝拘仑励犬反矣峰嚼鬃勒芒启琅仗亢疥
第四篇: 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马 睿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摘 要: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及教育家。他在“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致良知”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其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简要分析了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即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反对体罚;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提倡独立思考等,在此基础上得出其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6)008
【总页数】2
【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启示
王守仁,号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时常在阳明洞读书,所以别号阳明,学者都称他为阳明先生。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孟子、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通过对“心”“天理”“良知”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形成了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体系,对中国明代中叶后期及近代的教育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探析
(一)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王守仁特别关注儿童教育,这是因为他认为儿童阶段人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更应搞好儿童教育。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曾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体上,儿童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如同草木刚开始萌芽,舒朗畅适枝条就会发达,毁坏阻挠,草木就会衰败萎缩。现在教育儿童,一定要使他们向精神振作的方向发展,如此内心喜悦,其进步自然不能停止,这就像应时的雨水和春风,浸润吹拂草木,草木没有不发芽抽枝、茁壮成长的,自然就会日日月月成长、变化。可见,王阳明提倡教育应从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出发,顺应儿童的性情,采用引导、鼓舞的方式,使儿童“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乐于接受,那儿童就会不断进步。他认为教学就好像雨露春风,及时滋润儿童,其就会时刻充满生机,茁壮成长。王守仁的这种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将儿童当作不同于成人的个体来对待,提倡教育应立足于尊重儿童的性格特征和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宽松愉悦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五篇: 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
王守仁早期教育思想浅析
赵玥
【期刊名称】《新西部(中旬刊)》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王守仁早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自然主义的儿童教育观;“尊重天性、顺应性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培养兴趣、乐教乐学”的教育原则;“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儿童德性”、“在学习中开启儿童智慧”和“在习礼中促进儿童体格发育”的教育形式.
【总页数】2页(80,93)
【关键词】王守仁;早期教育观;教育原则;教育形式
【作者】赵玥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 陕西西安71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早期教育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访谈录 [J], 郑州仁
2.早期教育与成才——从一般早期教育到音乐的早期教育 [J], 王光耀
3.成人与孩子一道成长——一种早期教育的观点 [J], 王振宇
4.早期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 [J], 宋正友; 张莉
5.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浅析颜之推的早期教育思想 [J], 陈六平; 陈七平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