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主题教育 > 正文

教育中的辩证法:比较的视角

时间:2022-10-20 19:40:04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ׯ6nij+Ш
޲
jvҡȞ'X K_{`%D!ׯ^r؜v*'
jz)yb5ixӽ5M!	%m:+ jĜWrFa桭发言,分享了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文化间有关比较教育发展与教育国际化的新认识与思考。本届大会共采纳1093篇学术论文,安排了4个特别推荐报告专场、274个平行分会场,以及4个论文海报展场。

二、主要观点

(一)来自主题发言的观点

本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期间共有四位国际教育组织管理者或大学知名学者作了主题发言。他们分别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及世界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比较教育研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1.中国教育与全球化

王英杰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学校教育之展望——辩证的视角》(The Prospect of Chinese School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s)的报告。此次报告围绕着一项为期两年的混合方法研究展开,研究发现中国学校教育的六大冲突,即教育目的的坚守与异化、学生成长的快乐与痛苦、家长的焦灼与期盼、教师的坚守与解放、校长的困境与突围、学校组织的进化与变异。研究阐述了学校教育中的多个热点难点问题,比如规范化学校如何为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化教育提供可能,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未来前景,探索新的治理战略,提供多样化课程,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此外,王英杰教授从学校治理和学校变革两方面阐述了中国学校的发展图景,并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广泛而持久的教育国际伙伴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他指出,中国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上有了极大的提高,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呈现出色彩斑斓而又充满活力的现代学校教育的新图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学校不但发生着变革,而且期待更为广泛而持久的全球教育交流与合作。

许美德教授以《中国处于中心:对全球教育意味着什么?》(China in the Centre:What Will it Mean for Global Education?)为题目,主要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通过各类组织(如世界银行和加拿大国际发展署)为各高校在文革后推动教育发展获得显著性进展提供的帮助;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国丰富的教育文明;第三部分概述了中国对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项目。在谈到中国教育对于世界的贡献时,许美德教授指出了师范大学对于全球公民培养以及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保存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她高度赞扬了中国对非洲和东南亚国家的教育援助项目,称这些项目体现了对话和互惠的原则,具有为全球教育思想和实践开拓新方法的潜力。

2.国际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施莱克尔的报告题目为《更好的技能、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连接学习世界与工作世界的挑战》(Better Skills,Better Jobs,Better Lives——The Challenge of Connecting the Worlds of Learning and Work)。他以国际成人能力评估项目(PIAAC)的调查结果为依据,分析了多国教育与就业市场的关系,并指出为了促进个体的更好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加强青少年的技能学习和训练。OECD的技能调查(PIAAC)显示,技能贫乏严重制约了人们获得酬薪更高以及更有价值的工作。这一结果对于各国普遍适用:技能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显著的有利影响应与全社会共享。施莱克尔指出,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在社会经验、社交网络等方面的能力远不如过去的成年人,其状态十分堪忧。当今社会,很多国家的大学生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即就业难的问题。大批企业找不到满足他们所需技能的人才而导致岗位空缺,大批的毕业生又因为缺乏相关技能而处于失业状态。这表明,接受更多的教育并不会自动转化为相关技能、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对此,施莱克尔强调应加强青少年的技能学习和训练,包括培养实用的技能、激活技能供应、让技能为经济繁荣作贡献、让技能对社会凝聚力作贡献,以及把技能投人到有效的应用中等,从而将学习与工作相连接。

3.比较教育研究的未来

卡洛斯·托雷斯主旨演讲的题目为《比较教育的艺术:21世纪处于十字路口的世界比较教育学会》(The State of the Art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WCCES at a Crossroads in the 21st Century)。他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应如何从全球化视角理解比较教育学在21世纪的发展;二是比较教育学在全球化时代的责任和挑战。卡洛斯强调,比较教育学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中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作为一个具有全球化特征的学科,全球化本身为深刻理解和阐释该学科提供了视角;同时,全球化也使得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面临着身份认同、学科边界等问题和挑战。他认为,比较教育学的这种状态将会推动世界比较教育学会在处理这些挑战中发挥潜在的作用。

(二)来自分会场的报告

在大会的274个平行会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和学者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精彩发言在阐述全球教育发展现状的同时,引发了与会代表对于全球教育问题的热烈反响和积极讨论。

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相关方面,专家们主要探讨了全球公民教育、留学生教育、跨境教育、国际组织、国际教育援助、教育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多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问题和教育反思等问题。其中,在教育国际化会场,与会者讨论了语言、文化、宗教等问题;多国教育改革会场讨论了个别国家(地区)教育改革问题,也有人对多国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等进行了对比讨论,讨论中涉及到的地区或国家包括欧洲、大洋洲、东亚、东南亚、非洲、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越南、尼泊尔、土耳其、埃及、中国等。另外,由于本届大会在中国举办,该子主题下形成了一个关于“中国教育”讨论,主要讨论了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校教育、农村教师、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在数量和质量相关方面,该主题以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和多维度的视角,审视和理解教育质量问题,具体包括投入(如教师培训、教学时间、班级规模、学生人均支出)、过程(如有效教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产出(如学习结果的多样化、教师参与度),主要讨论了各级教育的质量保障、质量改善策略、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师角色、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国际评估和世界大学排行榜,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与使用等问题。

在市场化和公众化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探讨了教育金融、教育产业化,以及在教育市场中政府的作用、学校教育的选择、社会经济资源等问题。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教育的意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教育效能与教育改良,以及科学与人文教育范式等问题。在传统与现代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教育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现代教育趋势、挑战和发展途径,以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等问题。在公平与效率相关方面,主要讨论了殖民教育中的不平等、残障人士教育、特殊教育、弱势(边缘)群体教育、受教育机会、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和国家在推进教育公平中的作用等问题。在自治与问责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不同国家资质与问责改革实践经验、高等教育多元治理、高等教育外部问责与内部自治、教育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教育治理与学校管理的关系等问题。在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不同地区精英和大众教育的具体实践、大众化高等教育、精英人才培养,以及精英教育的任务、角色和发展模式等问题。在多样化与标准化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多元化视角下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全纳教育发展途径、多元文化和跨文化教育经验、标准化测试的优缺点,以及教育中的道德、文化和宗教等问题。在集权和分权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国家政策与教育改善、社会政策转移,以及重塑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质量保障和评价等问题。在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师生互动与冲突、学生体验、学生政策,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挑战和机遇、策略、教学改革等问题。在女性主义与男性主义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教育性别取向与性别认同、学校里的性别问题、跨文化中的性别问题、教育中的同性恋及双性恋的影响、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不平等、性别角色与教育价值等问题。在成人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非正规教育、远程教育、全面教育、终身学习、人力资源发展政策,以及职业学校培训方法、质量和政策等问题。在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论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比较教育中的研究方法、理论与概念探索、学术传统、新用途与新视角、发展趋势和前景,以及亚太、拉美、中国等地区与国家比较教育发展等问题。

三、简评

(一)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力量

第十六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是国际比较教育界的大盛会,也是中国目前举办的最高级别的比较教育学国际大会。此次大会的召开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及相当数量的国外学者及国际教育组织代表参会,占参会人员总数的53%。此外,由于此次大会在北京举办,有不少比较教育学专业的国内学者前往参加(42%),港澳台学者占总数的5%(见图1)。

由于此次听会人员大部分为国内人员,从中可以分析出中国比较教育的研究力量分布(见图2)。目前,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国内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北京师范大学以绝对的地域和实力优势位居榜首,研究议题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浙江师范大学位居第二,议题多集中于对非洲教育问题的探讨。其他高校,如西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也是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力量。

(二)比较教育研究的热点议题与关注焦点

从与会者所提交的1000余篇论文反映出此次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议题。实际上,大会拟定讨论的子主题与最终会场的主题设定基本相符。图3所示为最终子主题的录用论文分布情况。由图可见,全球化与本土化、数量与质量是研究热点,符合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对教育质量愈加关注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与现代、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多样化与标准化、集权与分权的辩证关系的主题研究相对较少,这一方面反映出它们在教育领域众多辩证关系研究中有可能走向边缘化,另一方面反映出对这些辩证关系的深入和具体研究不足。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有关教育领域众多辩证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聚焦的范围可分为全球、欧美、亚洲、非洲、拉美和大洋洲。此次大会在中国举办,亚洲拥有地缘优势,因而,大会论文对亚洲教育的探讨相比其他地区较多(55%)。其次是欧美地区(欧洲和北美地区),占15%。本次会议对全球范围内教育问题的探讨也比较多,占13%(见图4);对非洲地区的关注也不少,占11%;对拉美地区的关注相对较少。虽然议题较多涉及亚洲地区,但是比较教育研究的整体趋势仍然显示出以欧美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征,特别是有关教育经验启示方面的议题,这些地区的教育程度较为发达,更能吸引发展中国家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将发达国家的优秀教育实践与发展中国家的类似实践进行比较,充分显示了全球化教育时代全球教育分享与交流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提交的论文中有266篇涉及中国教育,其中有178篇论文出自中国大陆学者,24篇出自港澳台地区学者,64篇出自国外学者。这表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在世界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学者及国外学者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关注。

(三)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方面,笔者在对录用的1082篇会议论文(包括1045篇平行会议论文和37篇海报展场论文)进行分析发现,第十六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与会者比较喜欢采用个案研究(57%),其次是比较研究(20%)。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大会的主题关注“教育中的辩证法”,因此有不少与会者的论文围绕着比较教育的理论、思想、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占总数的7%(见图5)。此外,在分析单元上,笔者对采用个案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的论文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种方法的论文以民族国家为分析单位的最多,分别有364篇和65篇;随着全球化与国际化的深入,以全球或某个大洲为分析单元的也相对比较多,位居第二;以州、省为分析单位的最少,一共只有19篇(见图6)。

(四)主题演变与特点

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一般每3年举行一届,地点各不相同。首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在渥太华举行,迄今已经举办16届。表1为16届大会探讨的主题。从中可见,WCCES始终坚持面向人类发展和探讨国际教育问题。1970年和1974年这两届会议的主题分别针对教师教育和教育效率探讨具体教育发展的问题。随着WCCES日益发展,会议主题也日趋丰富多样,由最初的局部问题探讨转向关注宏观教育问题。1977年、1980年和1984年,这些大会的主题以大教育观的视角紧密结合比较教育学科自身发展问题以探讨全球教育中的重大问题。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浪潮的兴起,WCCES更加关注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适应问题,如1987年“教育、危机与变革”、1989年“发展、沟通与语言”、1992年“教育与民主”、1996年“传统、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和1998年“教育、公平与转型”。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巨变,全球化概念开始进入国际发展战略议程。在全球化背景下,WCCES积极迎接挑战并适应教育全球化趋势,2001年会议探寻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应如何应对时代的需求和促进世界的繁荣富足,大会分析了国际化和全球化对比较教育理论变迁的影响,以及作为全球化载体的比较教育机构所起的作用,探讨如何迎接新世纪挑战和制定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政策。2004年,大会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2007年,大会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打破本土化的局限性,拯救现代文化危机,探索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的可能性。2010年探索和审视教育和社会内外部所存在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隔阂,并寻求减少隔阂的可能性。2013年,大会探讨新时代里教育和社会中各种新的声音,寻求应对新挑战和新问题的新解决方法和途径。2016年,大会探讨各种教育问题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探索不同国家与文化之间通过教育和科技发展实现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不同方式。

四、小结

当前,世界比较教育研究集中于全球化与本土化、数量与质量等主题,关注全球化与本土化对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教育本身取得实际效益的探讨。研究者多聚焦于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欧美国家和地区的关注也不少。与会人员的国外学者超过半数。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国内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力量。随着中国教育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与会人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个案研究。在分析单元上,无论是个案研究还是比较研究,以国家为单元的居多。对某些州、省或地区等更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有很大的不足。此次大会主张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探讨世界各国教育面临的教育问题,为各国学者搭建了一个交流思想、解决问题、分享经验的平台,较好地把握了世界比较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为比较教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符合WCCES的最初宗旨与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