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从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已经奠定了”,很多欧洲人这样说,在德国,科普教育是其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我作为教育部公派出国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德国宇航中心学习和交流。在德国,人们并不会将博士研究生归为“Student”(学生),而是将我们视为“Employee”(雇员)。因此,我有了与宇航中心员工一样的权利和义务,这其中就有为德国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义务。
科普是责任
位于不来梅的空间系统研究所(Institute of Space Systems)是德国宇航中心遍布在全国的 16个研究所之一,也是北德地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周一到周五,毫不夸张地说,每天都会有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中小学生进入研究所位于一楼的 School Lab(教学实验室)参加科普教育。 School Lab大约有 1000平方米左右,被分割成5个不同类型的教学体验区。学生们来自不来梅地区、下萨克森州等周边的中小学校,甚至有些学生是乘坐两三个小时的火车赶来的。每次学习都会有几个本学校专门负责科普教育的老师带队,负责同学们的行程和安全,当然还会记录学生们的学业成绩。
Oliver是德国宇航中心的一名教授级研究员,也是我们研究所 School Lab的负责人之一。他说, School Lab对学生们来说不仅是宣传宇航中心形象的一个好机会,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尤其是作为使用纳税人钱的公立科研机构,向公众介绍研究成果是我们的责任。”
德国宇航中心虽然属于德国的涉密单位,但不会因为涉密而拒绝孩子们。事实上,同学们的活动范围绝不仅仅局限在一楼的School Lab,大部分实验室都会开辟出科普角向参观者开放。当然,这些实验室从政府得到相应的科普经费补贴,有些甚至可以达到实验室年度总经费的三分之一,所以研究所的各个实验室也对科普事业积极支持。
参观开个头,动手是重点
我所在的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室位于宇航中心的地下一层,几乎每两周就会接待一次“深入”参观者,大部分是中小学生,偶尔也有成年人。我在宇航中心算是外国人,为了彰显实验室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实验室主任Daniel时常让我担任科普讲解员。刚开始,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德语、英语的切换经常让我面红耳赤,紧张异常。讲得多了,就有了经验。
首先是教育中的娱乐性。科学教育需要融入越来越多的情景化、参与式、游戏化。科学传播先要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如果他们没有好奇心的话,就不会有兴趣继续学习了。我们每次都会让孩子们亲手摸一摸植物,尝一尝适合太空种植的小西红柿,还会送Crop Bottle(作物培养瓶)作为答对问题的奖励。
其次是科普的持续性。科普教育像其他教育形式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宇航中心联合各个中小学校,为每个学生都建立了科普档案,为学生们制定相应的科普计划,有些甚至需要家长的共同配合。“参观”只是开头,“动手”才是重点。我们会小心翼翼地分发给孩子们一些植物种子,让他们种在自家的花盆里,定期记录植物的株高、生长状况等,待到学期结束时,再把自己的“小花”拿回宇航中心,进行评比、总结,让孩子们在实践中逐渐学会科学的研究技能,同时培养持之以恒的做事习惯。
另外,精准科普是宇航中心一直追求的目标。每个参加科普教育的学生,都得有自己的科普计划。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科普研修计划,计划细致到每一周做什么,要完成哪些科普任务,或者在家,或者在学校,或者在科普基地。当然,这些计划需要得到学生本人、监护人、校方和宇航中心四方签字同意的。在我们实验室,读中学的学生就可以亲自设计软件,利用3D打印机进行模型制作了。
女研究员Anneke是我们实验室专门对口科普教育的负责人,在她看来,暂时告别自己的研究工作,转而做一名科普志愿者也很有意思。“用3D打印的材料向中学生们演示未来空间站工具制作的新方法,能和这么多对天文感兴趣的同学们分享知识真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她笑着说。
小姑娘实习后报了大学航天专业
德国产品的口碑在于质量,质量的源头是对细节的把握和精益求精,而德国青少年教育质量的源头在于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生活中的自立能力。
相比于学习成绩,德国家长更关心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016年8月,高中生Hannah来到我们实验室实习,实习期两周。因为当时办公室空间紧张,Hannah被安排在了我的办公室。即使只有两周的实习期,她也会有独立的办公桌、电脑、纸笔等,与一般员工同等待遇,大家觉得这是最基本的尊重。因为Hannah,让我对德国高中生的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德国高中鼓励学生们走进企业、研究所等单位参加实习、实践,每学年都会安排有2~4周的实习,在实习期学生们可以申请暂时中止学业进度,也可以选择在暑假期间来完成这些课程。由于有专业工作人员的指导,Hannah可以观察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工作,并与他们进行沟通。虽然两周时间不可能做出什么惊天的科研发现,却是一次很接地气、实打实的体验。
实习结束,Hannah会给研究小组的所有人员进行答辩展示。周五的上午,小姑娘穿着非常正式,打开电脑,认真讲解着
34
她做的幻灯片,即使只有短短的5页,即使只有10分钟,即使都是些常识性的航天知识,但可以看到Hannah在用心做,内容里充满了小姑娘对探索太空的求知欲。在座的研究员们面带微笑,时不时点头,最后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提问,整个答辩过程大约30分钟左右。
下午, Hannah还会有像其他员工一样的“离职”仪式,小姑娘带来前天晚上自己制作的蛋糕甜点,为参与者斟满咖啡。 Daniel主任微笑着回顾 Hannah这两周的工作、学习情况,并送给她一个印有宇航中心 Logo标志的马克杯作为纪念。 Hannah离开时,开心地宣布:“我明年要报考大学的航天专业!”小姑娘笑着,露出金属牙套。
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前,就深入了解了某些专业的大致内容和就业前景,会让 Hannah这样的高中生更理性地选择专业,也能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小学一年级开始隔夜游学
德国公民较高的科学素养是德国成为科技与创新强国的基础。一些德国著名大公司的“德国创造”,甚至一些中小型公司的技术革新,很多灵感都是来源于优秀的基层员工。
我在不来梅的住处旁边就是德国著名的啤酒公司Beck(贝克)啤酒厂,在一次参观酒厂活动中,引导员介绍,贝克啤酒起源于16世纪,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与酿造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几百年来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源自贝克员工的创造,从酵母添加比例到口感甄别,都凝结着贝克员工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
放眼全德,“德国创造”的不断涌现,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根植于小学
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和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互相尊重。
在德国大部分的联邦州里,小学为四年制,凡是在当年6月30日前年满七岁的儿童皆须进入小学就读,此为义务性教育,不可拒绝。每个班级20个孩子左右,不分肤色,不分国籍,均用德语教学。
在德国的这一年,我结识了一对中国夫妻,恰巧与我是山东老乡,倍感亲切。周末或闲暇时,夫妇俩经常招呼我和其他的中国学生去他们家做客。他们有两个孩子,大儿子正在上小学二年级,小女儿马上要开始小学课程。
德国小学教师每周几乎都会布置手工课程,圣诞节做圣诞树、万圣节做南瓜雕塑,平时做小板凳、做蛋糕等等。老大刚读小学时,中国夫妇几乎会承担手工作业 90%以上的工作量,时常让上班族的夫妇俩倍感疲惫。然而,大儿子每次上交的作业都得不到高分,原因是太“好”了,太过成人化了。第二年,大儿子开始事事自己动手,虽然有时自己亲手做的蛋糕惨不忍睹,但拿到学校就是会得到高分和老师的赞赏。这让父母有所觉悟和感叹:“咱们家长为孩子做得太多了,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即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隔夜的游学活动。周五下午,孩子们背着过夜的衣物、被褥、食品等来到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坐大巴或火车到周边地区游玩,夜宿在当地的宾馆或学生宿舍,周日返回学校。校方给学生创造各种集体活动的机会,锻炼大家的团队精神和自立能力。“有的孩子在家中被宠溺惯了,甚至不能独立吃饱、穿暖,羞耻感和自尊心会迫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快速掌握这些生活必备的技能。”妈妈转述小学老师的话。
责任编辑:张蕾磊
China Campus69